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博客宽频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新闻搜索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地方政府真的不缺钱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6:00 光明网
李华罡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一个报告的主要观点,报告提出,地方财力(地方政府规模)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上都大大膨胀了,地方政府总体说来没有“哭穷”的理由;认为“讲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还努力要中央多转移一些资源给地方,还强调地方政府财权不够,这至少是超越了客观可行性”。

  笔者对此报告的数据不表怀疑,但认为报告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

  支持该报告结论的理由基于两个事实,一是由于存在大量的预算外收入和小金库,地方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的格局中并不处于“弱势”,没有“哭穷”的理由。二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好钢没用刀刃上”,大量的预算外收入被用于行政开销,并没有满足公共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的建设。固然,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情况出现的根源正是目前亟待规范的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我们不能颠倒因果,反而推出了地方财力充足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如何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政府做了多次探索。其中,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其基本框架沿用到现在。当时的改革背景是,1980年的放权让利和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体制,使得国家财力分散、两个比重过低,中央政府对于通货膨胀和地区间日趋严重的分割与相互封锁等情况,缺乏宏观调控经验。所以,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以及后来的企业所得税划分,集中了税收收入增量的大部分,并通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产品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只提政策不给钱”的公共职能下放,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包袱。

  从当时来看,这无疑符合效率优先的要求。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主要是省以下各级政府困难了,它们也有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拿不到税收收入的增量部分,它们转而寻求预算外收入。这就造成了上个世纪末我们“一税轻、二税重、杂七杂八无底洞”的局面。前些年,中央政府下大力气整治了乱收费的现象,并取消了农业税。可是,打着“经营城市”旗号卖土地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出现。对此,中央近年来不断收紧土地的审批权限,严厉查处了多起开发圈地大案要案。可见,这种中央与地方间对于财权关系的调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原因在哪里呢?显然,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没有得到规范,才会出现地方政府的种种“出轨”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地方政府获得了临时性的预算外收入,就认为它们财力充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中央政府不是消防队,如果不能继续深化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诸如此类的“火”就会防不胜防。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过去12年了,期间我们对财政体制修修补补的变革没有间断过,但是,而今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约束条件变了,我们的管理体制就需要变,否则将无法满足我们重视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当前,中国地方财政的最大问题在于纵向的不均等和横向的不均等。所谓纵向的不均等,就是一些县乡镇的日子比较困难。特别是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规范起来,随意性较大,导致“吃截留、跑部进钱”的情况难以杜绝;横向的不平等,在于中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发展水平悬殊,财力水平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重北轻的局面。对此,中央已经采取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省对县”的试点,转移支付从1994年的49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330亿元。但是,如何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