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别建了地方的电站丢了中国的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7:42 长江商报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内的马岭河大峡谷,自然风光雄奇险峻,有“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的美誉。这一景区集中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曾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与国家自然遗产三大桂冠。然而,这道“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却极可能被永久抹平。(10月6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多月前,马岭河大峡谷隆重举行了赵家渡水电站开工典礼。黔西南州州长在一

篇“激情洋溢的讲话”中宣布,这里将筑起一条103米的大坝。大坝将把70公里峡谷切成三段,最美的峡谷奇观和漂流河段均处在水线以下,大坝对马岭河大峡谷最核心的三大景区(天星画廊、万峰湖、万峰林)都将带来极大影响,“这些地方将失去永续利用的自然景源价值,具有科研价值、景观价值的地质遗迹也都将荡然无存”。

  赵家渡水电站的开工,为西南一些地区“无河不修坝”的现状又增添了一个最新的例证。黔西南州州长认为电站的建设“将带动黔西南州经济的大发展”,有政协委员则担忧“水电站一旦上马,马岭河峡谷的旅游资源就算完了。”“要风景”,其实质是要“环保”、要“生态”;“要电站”,其实质是要“发展”、要“富裕”。我们固然不能站在远离自然的都市人视角,去指责当地官员或村民置绝美风景于不顾;也一样不能一味站在官员的视角,为了彰显政绩而只顾短期效益。摆在当地居民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脱贫,当风景和电站不能两全,我们究竟应更尊重脱贫意愿,还是更多尊重外地专家或游客的生态保护意愿。在以往的争论中,这个两难抉择一直是焦点所在。

  然而,“风景”和“电站”也许不能两全,但“生态”与“富裕”却并非不可皆得。事实上,电站未必就能为当地居民解决贫困。即以赵家渡水电站为例,据报道,这只是一个1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估计每年能给地方带来400万元左右的财政收入。也许马岭河大峡谷这道“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暂时还不能为当地带来400万元的财政收入,但长远看来,马岭河大峡谷良好的生态和令人惊艳的风景,将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持续的增长点,在效益上,旅游未必会输给电站。

  同时,电站给当地带来的财政收入,难以帮助当地广大居民脱贫致富。它几乎不能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而马岭河地处高山峡谷,山区交通不便导致了高昂的运输成本,当地更无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工艺水平,就算电力充盈,对发展一些高能耗产业亦是无米之炊。而旅游则既可为当地增加财政收入,也能因游客的到来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没有了这道“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马岭河大峡谷拿什么来让人“惊艳”?靠那个电站吗?

  报道说,当地居民也为电站的开工而担忧,他们也逐渐懂得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金饭碗的道理,那些持意要上小水电项目的官员,为什么就不懂得“科学发展观”,不懂得放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呢?

  王琳(海南海口大学教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