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街口织女五年织出小洋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7:52 南京晨报

  人物介绍:

  张院娣,1998年从外地来宁打工,通过在街头进行织补,不但还清了债务,还在家乡盖起了一幢15万元的楼房。每天在街头的工作,让她见证了这个城市繁华的过程。

  8年前,当张院娣第一次踏入南京城时,她说没有想到在管家桥一干就是8年。2000

年以来,这座城市经历的最大的扩城运动在她的注视下悄悄地进行,一个打工者成了城市变迁的记录者。

  “以前是养老保险中心,现在是职业培训中心。”张院娣站起来,转过身指着头顶的职业培训中心说。她见证了管家桥从双向通行变成单行线,见证了49层新华报业大厦的崛起,见证了日渐拥堵的车流……不仅华侨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化的日新月异也让她记忆犹新。

  新街口人行天桥拆了,南京地铁通了,河西奥体建成了,十运会举办了,地铁二号线开工了……她密切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她生活的改变与这座城市的繁华同步。

  她是一个普通的来宁打工者,靠着自己的双手,5年后,她不仅还清了1万元债务,还盖起了小洋楼;她来宁8年,自己致富的同时,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华的轨迹。走近织女,记录发生在张院娣身上的打工者关于城市变化的故事。

  工厂效益不好她来南京谋生

  说起来宁打工,今年29岁的张院娣说,她也是经过一番思虑的。初中毕业后,张院娣在安庆一家织布厂当工人,每个月能拿到六七百块钱,在不少农村人眼中,这样的工资不错了。但张院娣并不满意,“工厂效益不是很好,很多人都出去找工作了,看到别人出去一年挣了不少钱回来,我也决定出去闯闯看。”张院娣说,她至今还记得,1998年春,刚过完年,在家人依依不舍的泪光中,她拎着包和被子,跟着老乡走出家门,来到了陌生而又新鲜的城市———南京。这是张院娣第一次出远门,她没有想到,在这里她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辛苦5年盖起了15万的小洋楼

  “开始,我们拿着绣花针站在街头,不少人路过时会停下来,投来好奇的目光,小心地问一句:你们这是做什么的?”回忆初来乍到闹的笑话,张院娣说,外面的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

  来南京两年后,她认识了自己的另一半,2000年他们回家乡结了婚。“结婚时我们还欠了1万多块钱债”,拮据的生活让新婚夫妇感到了成家后的压力,新婚不久,她又来到了南京。

  经过前面几年的打拼,老客逐渐多了起来。凭着织一个烟头大小的洞赚5块钱,一个鸡蛋大小的洞赚20块钱,慢慢积累,一年下来存下了近2万块钱,这让张院娣非常惊喜。到了2005年,仅仅用了5年,从当初结婚时欠债1万多元,到现在盖起了价值15万元的两层小洋楼。张院娣说,她没有想到,她的生活变化就像这个城市一样地快,几年就盖起了在农村苦一辈子也盖不起来的楼房,这让她有点不敢相信,也证明当初她出来打工是正确的。

  “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了。”张院娣自豪地说,她家楼上也像城里一样设计成了套间,而且还在最顶上加了半层隔热层,夏天住在里面不用开空调。“热水器、浴霸、自来水,摩托车……该有的都置办起来了。”说话时,张院娣依然埋头在用针织补破损的衣服。“苦几年下来,日子好过多了。”突然张院娣抬起头看着记者说,“真的,记者同志,南京发展得很快,我的日子和它一样红火。”

  兴奋地畅想未来会越来越好

  整天露天工作,张院娣也流露出了一丝疲倦。“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个自己的门面。”但让张院娣为难的是,织补只能选择在繁华的闹市区,偏僻的地方做不下去。但繁华的新街口租哪怕一小间也要几千块钱。“挣的钱还不够给它的(房租),没有办法。”张院娣有点为难。但张院娣对未来并不灰心,“我相信再过几年,挣到更多的钱了,我可以租赁一个门面,我甚至可以让乡下的一些姐妹们过来,一起干活,我做老板,这样就能应付房租了。对,这是个好法子,就这么干。”张院娣似乎找到了希望,一下子兴奋起来。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