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舟自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8:03 红网-湖南日报 | ||
本报记者 蒙志军 李勇 通讯员 龙水清 我省各级党组织注重作风建设,续写了干群鱼水情。图为长沙市天心区八角亭社区的居民们聚集在一起,热烈讨论,向省委献上一策。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打好背包被卷,机关干部走向田野,跟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怀揣民情日记,基层干部走家串户,记录群众所思所怨所渴盼。” 2006年国庆前夕,岳阳县新墙镇一户农家院落的门上,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字里行间,洋溢着群众对党的干部作风转变的声声赞誉。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续写了新时期干群鱼水情,凝聚了全省力量,铸造了湖南“十五”的辉煌。 坚持从密切党群关系大局出发加强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段时间,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在一些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脱离实际、工作飘浮的不良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在少数部门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颇有微词。 群众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转变干部作风操作性很强的规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多办实事、讲求实效,促进全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些规定甚至细到了“省直各单位领导干部每年下市、县、乡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时间不少于45天,市、州及直属单位领导干部每年下县、乡、村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时间不少于60天,县(市、区)及直属单位领导干部每年下乡、村(居委会)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时间不少于90天”,还对下乡食宿、购买和使用移动电话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之后,省委又及时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切实端正思想作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改进领导作风,大力改进干部生活作风”的26项制度。2001年11月,又研究制定了省委常委加强和改进作风的“十带头”规定,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立言立行、率先垂范。 为促进党员干部作风的改变,近年来,省委重点抓了“四减少、两深入、三碰硬”,即减少会议,减少文件简报,减少评比检查,减少应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解决干部群众的生活问题上碰硬,在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难题上碰硬,在廉政建设和执行纪律上碰硬。 在省委的带动和影响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将作风建设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普遍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制、联合办公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省、市、县、乡四级普遍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在中央、省委的号召和部署下,转变作风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突出工作,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过去,怀化市辰溪县田湾镇因为干部作风不实、发展思路不清,是远近闻名的“穷田湾”。近年来,伴随着干部作风的转变,田湾一步步走出困境,成了全市的“解困明星镇”。一位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田湾的变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哪个地方领导干部的作风加强了,工作方式转变了,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做了,哪个地方就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赢得民心。 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落脚点 省委把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从群众最盼望的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春深无处不耕犁。从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向全省人民作出了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的庄严承诺。每年的阳春三月,全省数十万干部走进农村、社区,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宣讲政策,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选定沼气池位置、开挖池塘,一身泥、一身汗,与群众滚在一起,劳动中,阵阵欢声笑语激活了大地,滴滴汗水染绿了田野、苍翠了山峦。 几年来八件实事的实施,切实加强了以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热切期待的扩大城乡就业再就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经省八件实事考核办公室组织的抽查验收及省统计局专业队伍的依法评估和认定,全省2004年八件实事的46项考核项目、2005年的25项考核项目,19个省直、中央在湘责任单位和全省14个市州政府的目标任务,均圆满完成。一些资金量大、任务重、涉及面广的项目还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据省统计局2004年、2005年民意调查显示,75.8%的城乡居民关注八件实事,82.9%的被访者对八件实事表示满意,98%的被访者希望八件实事的做法能长期坚持下去。群众盛赞政府实施八件实事是“三少三多”:干部们做表面工作的少了,雪中送炭的多了;夸夸其谈的少了,埋头苦干的多了;形象工程少了,实事项目多了。 “到广阔的农村去!到希望的田野去!”2005年3月,先进性教育活动序幕刚刚拉开,省委统一安排和部署了“党员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打点行装,走进坊间听民声,真心诚意解民难。省农业厅组织122名党员干部和农技专家,分成27个小组,采取上门宣讲、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将5万余份中央1号文件宣传资料和实用农技科普资料,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中方县在乡镇设置春耕“农资超市”,调足优质种子、农药、肥料,确保春耕市场供应,同时举办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免费培训班,推广不需软盘育秧的抛秧新技术,深受农民欢迎。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天锡到海拔1000多米的洞口县桐山乡九龙村访民情,当得知村里部分群众买不到金银花优质种苗时,第二天就要市政府办公室的同志为九龙村送去金银花优质种苗6000株……春寒料峭,因为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三湘大地处处暖意融融。老百姓普遍称赞:党员干部的作风改了,方法变了,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坚持以创新的思路推进作风建设 各级党组织在转变作风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实践,寻求党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了可贵的探索,为党旗增添了新的光彩。 衡南县把对干部的评判权交给群众,由农民群众对全县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根据干部下村天数、办事多少等情况来评选“最喜爱的干部”。株洲县开展“乡镇干部形象群众评”等活动,教育领导干部摆正“做人”与“做官”的位置,引导他们带头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永州市零陵区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把群众所思所想及自己的所作所为以“民情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用这种方式使党员干部对自身在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自觉转变作风。该区一位乡党委书记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有的干部私心重,只想个人利益,不为群众着想,终究会失去民心。当个好干部要吃苦,不要怕吃亏,要多办实事,为百姓解难。”“这几天找农民交心谈心,像兄弟朋友式的沟通,在田头和饭桌上听到了许多过去听不到、农民不敢说的话,使自己对农村的实情、农民的心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加强“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方面,一些地方也作了成功探索。近年来,怀化市委试行干部家属座谈制、干部家访制,引导领导干部家属做好“贤内助”,促使领导干部注意生活作风,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湘阴县试行《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办法》,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生活作风和廉政作风的跟踪考察。邵阳市聘请离退休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干部作风监督队伍,深入各单位和娱乐场所进行明察暗访,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监督。 转变作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针对性,一项一项抓落实。茶陵县各乡镇,把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和问题,全部进行综合分类,核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干部,并张榜公布。其落实、解决情况,由所在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公开评议。评议满意的予以销号,不满意的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沅陵县针对部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散、逸、傲、僵、漠、贪、怯”等作风问题,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逐一进行解决。 针对一些干部吃喝严重、作风不实的现象,有些地方制定了“村里吃派饭、乡里吃份饭、同城不吃席”的规定;有的地方要求干部的驻村笔记要有农民的“签字回执”;有的机关部门实行挂牌上岗;不少市县设立了“领导接待日”、“领导热线电话”。 芙蓉国里风正好。凭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浩荡东风,我省党的作风建设必将迈出坚定的步伐,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必将更加紧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