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胆识谱华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8:03 红网-湖南日报 | ||||||
湘潭九华经济区风光路一角
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左二)考察九华经济区建设
已建成投产的英格瑞斯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区一角 罗光前 刘建平 金文 走进湘潭九华经济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壮美画卷:吊塔林立,机声隆隆,新建厂房如雨后春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几万平方米的轿车生产基地,彰显出园区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即将竣工的“中南碳素高科”碳素复合材料厂房,折射出园区在高科技领域非同凡响的身份;“台湾工业园”、“香港工业园”,就像园区与海外的“连廊”。世界走进了九华,九华融入了世界…… 短短两年多时间,120多亿元外来投资,流入到这块曾经飘荡着乡村牧歌的沃土; 短短两年多时间,50家位居科技前沿、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在这里扎根,有5家企业如“速生树”,已建成投产,结出了成功之果,还有40多家正在兴建,许多已竣工在望; 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里投入近20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同彩虹的江南路、九华路、宝马路、风光路、疏港路等宽阔大道,总长达13.4公里。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把九华经济区映照得雄姿勃发; 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里拉通了长达6公里的主、次供水管网,架设起110千伏、10千伏5条高压输电线,接进天燃气,园区生产、生活宛如舒适的乐园。 短短两年多时间啊,在这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伟人故里的骄子们却用她创造了一连串奇迹! 走在九华,就恍惚走进了魔幻之林。走在九华,就好像掉进兴奋之海。“九华”风驰电掣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异;“九华”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让人震撼!然而,当九华经济区管委会主任杨亲鹏谈起园区的发展历程,湘潭市委、市政府对“九华”谋篇布局的超凡胆识、举全市之力、倾心九华建设的非凡气魄,以及“九华”建设者的艰苦创业精神,更让人深深钦佩。 超凡的战略眼光 “十五”期间的湘潭工业,可谓成就辉煌。5年时间,工业利润增长了19倍。面对骄人成绩,湘潭市委、市政府并没有为之陶醉。 头顶“工业城市”的桂冠,但决策者心里明白,自己的工业化程度还仅是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不仅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离全国平均水平也有相当距离。尤其令人焦虑的是,以传统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与属性,这种产业的制约、体制的制约、空间的制约成了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湘潭的决策者们没有忘记上世纪末困苦的一幕:随着国外高新技术兴起,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湘潭工业出现连续66个月亏损,昔日的工业优势顷刻之间变成了劣势和包袱。近些年来,虽然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湘潭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展现出生机,并为湘潭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靠单纯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越来越困难。如何加快老工业基地提质改造?如何为湘钢、湘机、江麓、江南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规模拓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怎样借国外新技术、新机制的“东风”,扬起湘潭经济跨越发展之帆?湘潭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沿海发达地区吸引大量资本和企业、加速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培植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后,深刻认识到:湘潭要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打造新的平台和载体。这个平台和载体就是新型工业园区。为此,决策者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眼光聚焦到了“九华”。 笔力雄浑写“九华” 驱车在江南路、宝马路、风光路上,宽阔平坦的大道和两旁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湘潭市委、市政府用如椽巨笔“写”“九华”的雄浑气魄。 “这还只是真正九华经济区的一角。”经济区负责人介绍说:“九华”远景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中期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一期建设规划10平方公里,目前在建的4平方公里仅是经济区的起步。 高标准的规划,高起点的布局,成立于2003年11月的“九华”,赢得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然而,这一切,来之不易。 首先,湘潭是个传统工业城市。这“传统”,反映着湘潭工业的实力,但这“传统”的光环,也或多或少对人们发展经济的思路带来一定禁锢。湘潭工业要寻找新的“突破”,就意味着在思想理念上将有相当程度的困难。其次,是经济区成立虽是加快湘潭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但市外、省外各类开发区已相当多,其中不少开而不发。九华如何高起点定位?如何打造品牌吸引投资者?如何避免不重蹈那些“空壳”开发区的覆辙?这一切,都考量着决策者们的勇气和胆识。 肩负着伟人故里发展重任的湘潭市委、市政府,面对层层困难,在深思熟虑绘就的工业发展新蓝图前没有犹豫。为解决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准备,在市委书记陈润儿的倡导下,针对如何看待湘潭的工业形势?如何对待招商引资?如何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这场历时数月的大讨论,让湘潭人看清了自己工业的家底,意识到了自我陶醉在“工业名城”光环之中的危机,增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紧迫感。大讨论明晰了思路,凝聚了民心,在如何加快湘潭经济发展上,全市上下达成了共识。认识问题解决了,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湘潭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如果没有对发展湘潭经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全面把握、领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能力,没有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在湘潭今天新型工业的亮点中,就没有“九华”。 2003年9月,湘潭人不会忘记,“九华”的建设者更不会忘记!市委书记陈润儿主持召开市委全会,果断决定成立湘潭九华经济区。这看似“逆势”而为的举动,实则是决策者对中央精神的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因为,中央清理整顿的是盲目投资的、重复建设的、有名无实的开发区,而湘潭成立九华经济区,为的是提升传统工业,拓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空间,为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平台。市委、市政府视全国开发区清理整顿为机遇,响亮地提出了把“九华”建设成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为使“九华”成为湘潭经济发展史册上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工业提质之梦,湘潭市委、市政府可谓殚精竭虑。为争取园区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去长沙、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寻求支持。为把园区建设成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对接世界高新技术的窗口,市委书记陈润儿、市长彭宪法经常亲临九华,从园区规划、园区产业定位到园区的拆迁安置等事关园区建设的问题,无一不亲自过问。园区的产业定位,关系到园区的生死存亡。为此,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班子,去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发达地区考察,依据产业递度转移大势,结合湘潭本地工业特点,科学地确定了“九华”的产业定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7月,湘潭九华经济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省科技厅认定它为车辆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九华”成了由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