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大学生已形成“手机依赖”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8:07 山西晚报 |
本报讯“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南开大学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73.2%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调查者指出,“拇指文化”促成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相比之下,性格外向者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这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是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 的,他们的课题是“‘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天津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每所学校选取男女生各5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只要留心观察,“手机依赖”的表现随处可见: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等等。 此前,曾有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还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症”大多在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的人群出现。但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却认为,“手机依赖”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这份调查还显示,那些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好交际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短信的依赖程度反而更高,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 根据调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发送短信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52.2%的大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后与外地朋友、同学联系更加频繁,15.1%选择否,32.5%选择“说不清楚”。这说明,短信作为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另据了解,此前的一份调查称,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通讯工具,在一些高校的学生中,手机普及率已达到85%以上。 据《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