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奉献群体的告别能否少些悲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8:07 山西晚报

  [新闻回放]据《兰州晨报》昨日报道:在做了21年的代课教师后,甘肃省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代课老师惠志敏被辞退了,来到兰州打工,搬石头……惠志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做的成绩,曾让同行刮目相看———多次在国家级教育权威媒体发表论文,2003年9月,他在《小学教学研究》上质疑小学语文课文《翠鸟》的改编,此后不久该篇课文恢复为原来版本。

  作为一名代课教师,惠志敏被辞退的遭遇似乎并不具有太大的新闻价值。因为,早

在今年3月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曾透露全国44.8万名中小学代课人员将被全部清退。

  然而,正如权威部门的评价所言:“长期以来,广大民办教师在条件非常艰苦、待遇相当低的情况下,默默奉献,为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一个奉献群体的告别,能不能尽可能少些诸如惠志敏之类的个人痛楚?

  提升教师素质,固然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也无可厚非。然而,惠志敏的经历仍然不乏剖析的价值———“转正,吃上公家饭”的预期收益(或者说补偿),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好比悬挂在牛角上的那把青草,虽然够不着吃,但总是一个念想;毕竟正因为心里存着这个念想,惠志敏才能够忍受“活儿不少干,挣的钱却比公办教师要少得多”的不公平待遇,讲台奉献几十年;甚至在2000年前后“民办教师最后一批转正”机会失去后,仍然能够接受以“代课教师”的名义坚守岗位……直到今年8月,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考失败,“转正”梦想最终破灭,42岁的惠志敏才被迫到兰州打工。

  或许,有人会指责惠志敏为什么不早点另寻出路?但如果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惠志敏的“转正”情结,无疑太过苛刻,有失厚道。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乡村教师,一个高中毕业就教书的“孩子王”,惠志敏“转型”谈何容易!再说,如果公办教师能够满足当地农村教学需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代课教师仍在讲台授课?如果当地能够提供其他的就业机会,为什么在今年8月的当地中小学教师招考中,会有2000多名代课老师报名?

  何况,惠志敏尽管只是一名代课教师,但其职业精神和业务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否则无法解释他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成绩。以提高教师质量的名义淘汰一名优秀代课教师,对于当地教育何尝不是一种损失!

  即便除了告别,别无选择,即便不能像英雄的离去一样荣光,作为一个曾经为国家社会默默奉献过的群体,能否让他们走得少些悲凉?!

  本报评论员成一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