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清华学子为何“玩失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8:54 浙江在线

  曾备受媒体关注的清华“失踪”学子谭金平有了最新消息。在媒体关注下,在校方与家人长达半年的努力寻找中,清华“失踪”学子谭金平在河南漯河市一家小餐馆内打工时被找到了。目前谭金平已返回湖北江陵县老家,近日将与家人一起前往北京,与校方商议其学业事宜。(11月5日《新京报》)

  现年24岁的谭金平曾为湖北江陵县高考状元,后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在当

代中国,这样的个体,无疑就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是,在今年5月20日,他留下一封书信,称自己“对读书没有兴趣”,从清华大学出走,从此与学校及家人失去联系。他的“失踪”行为,无疑又给其身上的光环笼上几许迷离色彩。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审视这起清华学子化身当代“店小二”事件呢?在我看来,谭金平的身份转变,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假面化生活的一个蓝本。

  无论是每一年数字化的“大学排行榜”,还是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期待与诉求,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都无可置疑地就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但是,这样一个所谓的精华荟萃、精英云集的领地,真的就如同种种现实的语境描摩的那么完美超然吗?

  众所周知,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占有着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样的教育资源过度垄断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于高等教育公共话语权的掌控。由此就造成长久以来各种美妙崇高的公共话语,都在对清华这样的名校进行包装,也造成大众对清华名校的过度崇高与迷信。也就是说,公众对于清华这样的名校,必然经历过长期的洗脑式的光环想像,这种想像,其中就包括对清华学子的现实生活与未来预期。这样的想像,都是与美好、辉煌这样的语词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问题是,这样的想像,在今天,从本质上讲,只是属于精英话语制造出来的幻象,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越发多元化,社会分配形式更加复杂化,过度一元的精英迷信,必然会失去现实的支撑。也就是说,清华学子所谓精英生活与精英理想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种假面化生活。可怕的是,对于这样的假面化生活,恰恰就是其生活主体无法改变的。因为这些学子恰恰就处于虚假形态的“空壳”之中。一方面,他们其中一部分人不愿意揭下这种生活的假面具,甚至还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样的假面具,比如,今天的一些名校学子,从某种程度上讲,常常表现为内心虽强烈地底气不足,外表却显得过度自信;另外一方面,即便是对于这样的假面生活,有些强烈的自省与自知,他们受制于现实的种种困境,最终只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势,寻求一种隐匿式的逃避。

  谭金平“玩失踪”,就是一种逃避。他之所以表达“对读书没有兴趣”,既有对相关高等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否认,也是对未来预期的并不乐观。于是,他情愿呆在远离高校与家乡的一家小餐馆内打工,也不愿意生活在高等精英教育的假面具下。


作者: 单士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