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种“模式”感悟“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26 贵州都市报

  年轻的同事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班底”,认真地讨论了“和谐社会”的有关议题,记者罗列素材主任几易提纲,总编开宗明义,分别领命之后,有了这组“和谐贵州”的稿子。

  说句实话,有点不习惯这种过于凝重的气氛。倒是十分喜欢这种和和气气的合作方式。私底下还认为这就是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相成相济”原则的小范围体现:“和”是社会运行的一般秩序,也是一个单位运转的基本规律,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有点没底。一是严肃认真的话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绝非易事,二是只怕不得要领空有激扬文字。“鼓撑”着写“开篇的话”,完全得益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又一原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金木水火方能生存万物,五味调和方生百样滋味,况且“君子和而不同”,一种腔调未免整齐划一,一种声音哪有美妙旋律:“和”是社会万物相生相存的客观规律,最该珍惜的倒是完全不同的见解。

  细读第一组“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种书生意气的不安,才真正成了“远离尘土”的愧疚。

  “对整体的文明社会来说,农民依然是人最原始的形态”(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选择农村建设作为“和谐贵州”的开篇,是谈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接近的方式。有趣的是,参与采编的人员中,上溯不超过三代,祖上多数都是农民。但我们久居城市,对自己祖宗的现代生存状态已经相当陌生。一个村级领导一个月有250元你会觉得太少,但前提是干不干,干多少,干好干坏都一样,而他的“兵”辛苦一月仅40元,你又作何感想呢?至于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农民,前几年仍有外出乞讨的“习惯”,你会不会觉得吃惊?贫穷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阴暗和仇恨。不要小看了“织金模式”,最基层的有识之士的努力,试图根治的是“人浮于事”的顽疾,改善一度不那么和谐的干群关系,想达到的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受益”的崇高目的。它也许就蕴藏了“政通人和、德治仁政”,以人为本的政绩观。

  在一个“村村通”的年代,现在农民早已不再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黔北采访归来,记者用了个兴奋的排比:“(家庭)比城里富,(院落)比城里净,(素质)比城里高。”“余庆模式”鼓舞人心,“四在农家”成为典型。记者仍有忧虑:“只可惜这样的乡村太少了!”城乡差距古已有之,现代化过程在缩小差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乡村传达了平等发展的理念,农民需要的是和城里人一样能够享有“平等国民”的待遇:被认同感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减免税赋,义务教育,医疗保障,政府在做的一系列实在惠及农民的事情,不就是和谐社会理想的“合二而一”的最好缓冲剂吗?

  原生态是对“天人合一”的最高注解。“凯里模式”展示的是一种最古朴最从容的风姿。一个和世界走得如此近的地方,保持了人类最原始的纯真:我们从来都渴望“进步”,但我们从不急功近利,自然而然,才是最和谐的。作者:孙雁鹰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