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预期对比中的隐性信息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34 南方日报 |
声音 石敬涛 大学生与农民工,本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因为月薪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 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虽然拿农民工与大学生作对比,显得有失厚道,甚至还暗含几分歧视,但事实上,农民工群体作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现状之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所以,虽然在道义上似乎有失厚道,但弱者与“精英弱者”的对比,却不啻为折射并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况且,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本身,很可能就是农民工的子女。所以,对于这种对比,我们首先应该“去歧视化”。 在“去歧视化”的基础上再来探讨,就事论事,可解读出一丝具有现实意义的隐性信息。首先,按照道理而言,农民工与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本不应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并不是所谓歧视,而是指两个群体的就业指向及其薪水预期,是不在同一个层面和领域的。通俗地说,农民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大学生理应是“技术密集型”,而相应地,他们的薪水预期也有所不同,两者不存在竞争和薪水预期高低对比问题。 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看,还是从大学生的绝对数量看,大学生目前在我国还属于稀缺物品。按照市场规律,大学生本应该是物以稀为贵,其薪水预期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现在却至少有一半大学生对月薪平均预期在1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低至800元。笔者认为,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难及其由此导致的薪水预期过低,是一种结构性矛盾,而不是一种表现所反映出的“绝对过剩”。 就像此前有人所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科研攻关、创新技术、自主品牌建设等产业高端领域里基本上“缴械投降”。过于盲目地跟从国际资本,使得中国经济在融入国际大工业分工体系的同时,却被安置在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最末端。一定程度上说,这虽然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有短期利好,但高端就业岗位,也就是所谓的“白领”职位却越来越少,甚至形成严重稀缺状态。因此,导致大学生薪水预期不如其父辈农民工的实质是:在一种结构性矛盾之困局下,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在内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只能在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领域里谋求和竞争一个位置。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中这种结构性矛盾,说明我国劳动力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于最末端、最没有技术价值的部分。这种矛盾及其表现,不单将导致大学生薪水预期比农民工低,更为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一“隐性信息”,不可等闲视之。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06.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