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贫富"解决生源分配 河南新郑抓阄抗击择校风(3)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1:11 中国新闻网 |
抓阄来一中读高中 河南省新郑市一中高一新生胡杰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和全国许多地方高一新生不同的是,胡杰不是在中招考试凭成绩考进一中来的,而是在该地几个校长抓阄分配生源时,他被一中校长抓到了。 对于这次抓阄抓来的“幸运”,胡杰非常珍惜。虽说现在新郑市的几所高中教学质量相差无几,高考升学率也差不多,不过,能到自己从小熟悉而向往的一中读书,胡杰还是很高兴。 今年8月6日,在新郑市教体局普通高中均分录取现场,新郑市5所高中的校长依次走到抽签箱前,从箱内抽取一个信封。信封中,装的是全市按高、中、低分数分成的学生组号,抓到的组号就是学校分到的新生名单和人数。这就是被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肯定的均分教育资源的“新郑模式”。 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择校风”盛行之际,河南省新郑市便开始尝试抓阄分学生以均衡教育资源,此举被称为“均贫富”,甚至有人戏称为“杀富济贫”。 10年后,当全国各地还在为怎样遏制“择校风”而大伤脑筋时,新郑市已基本消除了这一“顽症”。“新郑模式”也因此多次见诸报端,并被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肯定。 新郑模式实施后 3所高中升学率不相上下 2006年6月,河南省高考成绩公布后,新郑市二中考生张超杰以692分的总成绩一举摘取了河南理科高考状元桂冠。 新郑二中校长陈明透露,张超杰当年考进二中时,成绩排在第41名,以当时的眼光看,只能算个中等。 一名开出租车的马姓司机说,这事要放在六七年前,肯定觉得稀罕。现在,市内的3所高中的教学质量都还可以。 新郑市教体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在2006年高考中,新郑市二中1053名考生中,586人过了本科线;新郑名校一中,考生总数1315人,上本科线以上是694人;三中考生752人,上本科线以上545人。 新郑市教育局副局长赵二建说,自2002年以来,市内的3所高中的升学比例一直不相上下,而且,每年的升学率都在上升,这得益于新郑市多年来坚持推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005年12月20日,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对新郑市“利用资源均衡的方法有效遏制了‘择校风’”的做法予以肯定,认为其“认识高、起步早、措施实、效果好”。 “把高分学生分给我们学校试试?” 在新郑,1995年以前“择校风”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疯狂。 赵二建至今已经在教体局工作了17个年头,经历并见证了新郑市从“择校风”到均衡发展的全过程。 “1995年,新郑市有两所公立高中,也就是新郑市一中和二中。但两所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教学的软硬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赵二建说。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生源。以前一中在每年的中招前,以数理化等5科竞赛的方法,将前200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前招进学校。而二中只有在一中招够学生的情况下,才能招生。” 原新郑二中的李老师介绍说,1996年以前,二中的学生每年考上大学的几乎为零,最好的情况下,会有一名学生考进三本大学。 李老师将那段时间称为“黑色时刻”。 “其实二中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与一中相比较并不逊色,但学生的基础太差,加上长期不出成绩,教师也就无所谓了。”李老师说,“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此情况下到外地的学校去了。” 原新郑二中的周校长每逢教体局开会时都在会上说:“我们学校每年一个也考不大学,这也不算丑,有潜质的好学生都让一中给挑走了。”但是,周校长接下来是更多的不服气,“你把高分学生分给我们学校一部分试试?看看谁做得好”。 尽管牢骚满腹,但教育资源的分配要由政府部门说了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