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生态(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09:30 国际在线

  

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生态(2)

  5月23日,巴勒斯坦难民离开黎巴嫩北部的巴里德河难民营。“伊斯兰法塔赫”组织22日单方面宣布停火,上万名巴勒斯坦难民趁停火之机逃离难民营。 新华社发

  黎巴嫩境内有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这些难民是1948年和1967年两次阿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逃亡至此的,其中绝大部分属伊斯兰逊尼派,居住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难民营中。难民营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人们多居住在破旧、拥挤不堪的房屋里,住所时常停水停电。每逢下大雨,雨水泛滥,街道上的积水可达一米深。巴难民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没有获得黎巴嫩国籍或永久居留权,他们找工作受到种种限制,多数人只能干些农活,动辄遭受黎保安人员殴打。西方一位外交官称:“就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条件而言,黎巴嫩难民营是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之外最为恶劣的。”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在戴维营就巴难民问题进行谈判时,阿拉法特就要求优先安排流落在黎的难民回归,因为这里的难民处境“太艰难了”。

  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外,难民营还饱受战乱之苦。1982年9月黎巴嫩战争期间,在以色列的纵容下,黎巴嫩长枪党民兵进入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难民营,屠杀了上千名难民。在2006年7月至8月以色列与黎真主党冲突(也称“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期间,一些难民营还成为真主党对以作战的“挡箭牌”,不时遭到以军炮击。

  巴里德河难民营位于的黎波里港以北8英里处通往叙利亚的高速公路旁,其3万居民多来自巴勒斯坦北部村庄。这个难民营曾是“人阵”、“民阵”和“法塔赫”等巴勒斯坦主要游击队组织在黎巴嫩的总部所在地,因而数次遭到以色列的空袭,曾是1973年以军海空联合作战打击的主要目标。“伊斯兰法塔赫”组织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地位特殊的巴难民营。据报道,其领导人沙克尔·阿卜西与名噪一时的伊拉克“基地”组织领导人扎卡维关系密切,两人因涉嫌于2002年在约旦首都安曼杀害一名美国外交官,一同被约旦法院缺席判处死刑。2006年11月,他被叙利亚驱逐后来到巴里德河难民营落脚,成立了“伊斯兰法塔赫”组织。该组织公然宣称,将犹太人和美国人作为主要的打击对象。

   黎政府的“心头之患”

  第一次阿以战争导致的大批巴难民流亡到黎巴嫩后,黎政府原只打算对他们作暂时性安置,它与其他相关阿拉伯国家一道,呼吁国际社会为维持巴难民生活提供经济援助。当巴难民营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等国际组织的协助下建立以后,黎历届政府和舆论界均明确拒绝给予巴难民长期居留权,甚至有人将巴难民视为黎未来社会发展的“定时炸弹”。

  黎巴嫩政府对巴难民的消极态度是有其原因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