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与“新三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1:44 生活报

  “老三届”指的是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这个名词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文革期间66、67、68级“老三届”中学生。

  白文生我省首批“高考移民”

  1977年还没有“高考移民”这个时髦词,现任哈市蓝领学院常务副院长、翻译学院院长的白文生笑称自己是当年的“高考移民”。

  1977年白文生20岁,虽然出生于哈尔滨,但由于父亲当年的政治问题的影响,全家人都搬到了山东老家,他在山东读了10年书。为了解决父亲的问题,他回到黑龙江。酷爱读书、上学时成绩优异的他,听说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激动万分。但是报名却成了难题,无奈之下,他到农村先报上名,当户口迁到农村后,他成为名正言顺的黑龙江考生。

  白文生清楚地记得参加高考复试的那天是1977年12月25日,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他早晨6点钟出发,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他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来到考点,没有做任何复习的他竟然考上了佳木斯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工作了两年之后,1981年他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哈市飞机制造公司的学校当教师,再次当上教师的他一边教书一边复习,1985年又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白文生在求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歇过,他笑着说,高考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张孟懿:当教师的经历激励他考大学

  1966年,张孟懿毕业于哈市第19中学,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没想到取消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没有机会再继续读书了,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1968年他到北安县所属的农场下乡。

  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张孟懿老师目前任教于哈师大附中。当年,和他一起到北安农场下乡的知青一共有300多个,城里企业招工的信息传到农场后,知青们都陆续返城了。干了6年农活的张孟懿1974年当上了小学教师,当教师的经历又重新点燃了他想考大学的激情,他迫切地希望能被推荐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但工农兵大学生必须产生于生产第一线,他那时候还不具备被推荐的资格。

  直到1977年,28岁的张孟懿终于盼来了高考。没有教材,靠家里寄来的几本书认真复习。虽然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但张老师对自己选择当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回忆走过的岁月,张孟懿说,国家恢复高考真是一件好事儿,1977、1978、1979这三年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重大贡献。

  宋玉献:苦盼11年终圆大学梦

  现任哈师大附中副校长的宋玉献1966年刚好18岁,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大学,已经做好准备的他就等着7月份的高考了,然而5月16日的通知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经历了苦苦的等待,11年之后他才圆了大学梦,1977年,他的女儿刚好上小学一年级。

  宋玉献是人们常念叨的“老三届”,1968年,他带着遗憾“上山下乡”。由于他的理科成绩比较突出,在生产队干了一年农活以后,就到公社的高中去教书了,教了近十年的物理和化学。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宋玉献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经过残酷的“拼杀”,宋玉献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下发,但宋玉献却是最晚知道这一喜讯的。当时他已经在当地结婚,家里人都不希望他去读大学,工作单位更不希望流失一位优秀的好教师。他做通了家人和单位领导的工作,踏进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门。

  宋玉献是学校里比较显眼的学生之一,因为他每个月带着31块5毛钱的工资上大学,而其他同学的补助只有十几块钱。宋玉献说,当时的想法就是为祖国多做贡献。

  大事记

  1978年高考录取工作于1978年1月20日开始,历时一个月在原双城县迎宾旅社进行,共录取6540名考生。恢复高考以来的首届录取新生于1978年2月末开学。

  从1978年起高考实行全国统考,即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时间。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外语语种分别为英、俄、日、法、德、西班牙、阿拉伯,外语成绩不记入总分,作为录取参考。全国统考时间:7月20~23日。

  1978年考生填报志愿分别按重点院校和其它院校两栏,在初试后统考前填报。每栏可填写五个学校,每校可填写两个系科(专业)。

  197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打破常规选人才”的规定,对全省在校高中生数学竞赛前5名,并参加全国统考成绩优秀的5名考生,按其所报志愿分别推荐并被录取到中国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从1978年开始,我省高考就实行了“三公开”:即招生名额、录取分数段、录取结果公开,颇受好评。

  (生活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