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陈化兰 阻击禽流感的女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09:4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敏学

  

1987陈化兰

  本报记者 蒋国红 摄

  陈化兰,1969年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村。198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阻断禽流感传播的科技尖兵。博士,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恢复高考的第十年。一个来自黄河边上的农家女孩,歪打正着,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开始,迈出了攀登科学高峰的第一步。

  (一)

  与陈化兰头上耀眼的光环相比,她的成长轨迹显得平淡如水。像黄河边上所有普通的女孩一样,陈化兰的童年无忧无虑。稍有不同的,是陈化兰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独有的专注,也许正是这一不易被人发现的细节,最终将陈化兰引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哥哥高考落榜,引起了尚在天真浪漫时期的陈化兰对大学的关注:上大学好比鲤鱼跳龙门,哥哥们没有考上,我能不能呢?

  勤劳、忍韧的母亲,每天不仅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女人为什么就要吃这么多的苦?这样的命运可不可以改变?幼小的她已经朦胧地感觉到,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走出黄河边上的这个小山村。

  (二)

  考大学,必须通过县高中这个门槛。考六科,但陈化兰只考了五科,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村里没有英语老师,也没有开英语课。五科对六科,她居然考上了,全校只有两人。

  从农村到县城应是一个不小的飞跃,但陈化兰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住校,睡通铺,一个大铺三十多个孩子。

  晚上十点半熄灯,一个个小蜡烛便亮起来。挑灯夜读,把宿舍装点得很温馨。而陈化兰是全班惟一没有点过蜡烛的,只要熄灯她就在烛光中安静地入睡。

  清晨,早操,孩子们纷纷爬起来集合跑步,陈化兰还是不起床,一般,她要睡到出早操的孩子回来。为此,老师多次找她谈话,陈化兰坚持不认错,她的理论是“睡不好觉就上不好课”。不贪黑,不起早,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时间长了,老师也不再找她谈话,听之任之。

  对此,记者一直不解。

  问:“不与周围的人同步,和你的性格有关系吗?”

  答:“没有。”

  问:“那和什么有关系。”

  答:“判断。”

  问:“你怎么判断?”

  答:“判断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问十答一,问到哪,就答到哪,你懂了就懂了,不懂就算了。这就是陈化兰。

  (三)

  按说,以陈化兰当时的专注程度和成绩,考一所名牌大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她恰恰考“翻了车”。原因嘛,陈化兰笑了,不能说。当时,考场就在她就读的高中。第一科就忘了戴手表,谁能想到第二科又忘了,这让她感觉非常不好。

  报志愿,报的什么记不清了。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是甘肃农大兽医系。因为“兽医”这个称呼,她差点放弃,想复读一年。她的理想是去清华、北大。

  “我家是农村的,每家每户都养猪、鸡、羊,当时我认为兽医就是赤脚兽医,我觉得挺没有意思的。左邻右舍也说,姑娘家考个兽医,将来就是骑个自行车,给人家猪看看病。”

  说是这样说,大学还是上了。没想到的是,在兽医专业,陈化兰一直读到博士,并成为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级科学家。

  1997年博士毕业后,陈化兰跟随导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继续从事禽流感研究工作,并获得到美国深造的机会。

  陈化兰坦率地告诉记者,她也曾考虑过在美国的去留问题。因为当时她所在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再三挽留她,但她最终服从国家需要回国,接受一直为她留着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一职。

  看起来一帆风顺,其实于陈化兰而言则是一种苦心孤诣。从大学生到博士生,从中国到美国再到中国,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度过的。“一直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她深爱的科学研究。

  作为女人的陈化兰,率真、可爱。拿到10万块奖金,有记者问她,会用这笔钱做什么。陈化兰推了一下自己的眼镜说,“你别想让我说出什么特伟大的话来。干什么?买皮靴……”那天,一身灰色套裙的她,穿了双很漂亮的长靴。她对钱的态度,有一种不该属于这个年代这个年龄的天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