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06: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关于武侠
2007年6月17日,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15周年座谈会上致词时表示自己在考古、甲骨文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有欠缺,已向北大国学院提交了学习申请,“今后三四年时间,我想来这里做一些工作,希望来国学院学习。”据金庸称,“校方已初步同意。”除了北大国学院外,金庸还想去西安念书,因为那里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

  http//:www.blog

  博 客江湖

  孔庆东

  悲情大侠王度庐

  金庸先生日前驾临北大,给咱东博书院(注:孔庆东的博客名为东博书院)亲笔题了词。今日特别展出,与朋友们共享。顺便贴一篇关于武侠的文章。

  说到北京跟武侠文化的关系,不能只谈什么大刀王五和李连杰这类舞刀弄棒的英雄,不要忘了,北京还有一位武侠小说的大宗师,对后来的港台新武侠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武林前辈。此人便是随着《卧虎藏龙》骤获奥斯卡大奖而重新被人记起的王度庐。

  王度庐(1909~1977),字霄羽,生于北京贫苦旗人家庭。7岁丧父,断续读过几年书,但勤奋好学,练写诗词。中学未毕业便做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因投稿结识北平《小小日报》经理宋心灯,被邀任编辑。开始发表侦探小说,形成“赛福尔摩斯”鲁亮系列。抗战爆发后,以“度庐”为笔名创作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又接连创作《鹤惊昆仑》、《剑气珠光》、《卧虎藏龙》、等“鹤铁五部作”,跻身武侠小说名家之列,另外写有多部言情小说和大量杂文。

  王度庐取名“度庐”,可见他心中未尝忘记北京,他的小说从叙事语言到人物语言,是充满“北京味儿”的。这一点导演李安的杰作未曾表现出来,虽为我等迂腐学者所不满,但也是不能苛求李安和周润发、章子怡、杨紫琼他们的。

  王度庐的代表作“鹤一铁”系列,将情放到与侠有关的各种观念中加以“千锤万击”。《鹤惊昆仑》中,江小鹤与阿鸾青梅竹马,却因两家之仇,爱恨交织,终于情不敌仇,阿鸾自刎而死。《宝剑金钗》中,李慕白与俞秀莲两相爱慕,只因秀莲已于幼年订亲,许给孟思昭,加上孟思昭为成全他们二人赴敌身死,李、俞二人遂以“大义”为重,终身以兄妹相称。《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与罗小虎早年私订终身,只因罗小虎始终是个强盗,玉娇龙便不能以贵小姐之身下嫁。在仇、义、名的面前,情是何等脆弱、何等无力。这里并没有外力阻挠主人公成为眷属,而恰恰在这可以自己选择的时候,人才发现不存在“自由”。这些情人们对“情”在心底都怀着深深的恐惧感。他们深情、挚情,可一旦情梦即将实现,他们非死即走,退缩了,拒斥了。他们舍弃现实的所谓“幸福”,保持了生命的孤独状态。而侠的本质,正是孤独与牺牲!正仿佛鲁迅笔下的“过客”,拒绝接过小女孩手中的红布,这些侠的生命本能决定了他们必须永远选择“苦行”。

  有些小资说,北京人不懂爱情。其实,北京文化的主流,是把爱情放到与“侠义”有关的文化系统中去整体衡量,而不是一张口就死去活来地爱呀爱的。王度庐正是从这个角度,不自觉地透露了一个北京作家的心理奥秘。你看从老舍、萧乾,到王蒙、王朔,哪个北京的大作家是“爱情至上”的?

  什么是侠?什么是情?什么是侠情?王度庐将这些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后来的梁羽生、金庸、古龙,交出了优秀的答卷。(http://blog.sina.com.cn/kongqd)

  博 文摘选

  田克山

  从金庸写博客来看博客的魅力

  我是在2005年开始了解博客的,后来就喜欢上写博客了,因为每天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经历,等到老了以后,可以慢慢品味。我曾经去朋友的博客里逛,在他的友情链接里,写道:金庸也写博客啊!

  虽然金庸先生的博客没有天天更新,但是他却很认真地对待博客。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金庸的朴实和平易近人。

  如果没有博客,我们要见金庸,那是多么难的事情!我们要了解金庸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感受,简直比登天还难。有了博客后,一切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金庸的博客里感受和了解到他的生活。在他的博客里,任何普通人都可以跟他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他的内心感受等,这些都是博客的魅力。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博客能有那么大的魅力?上到世界名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写博客?因为在博客里,不分地位;在博客里,不分贵贱;在博客里,不论文才;在博客里,没有英雄;在博客里,没有世俗喧嚣,在博客里,没有勾心斗角;在博客里,只有人类最真实、最朴实的心灵记录。

  不能对朋友说的事,不能对爱人讲的话,都最真实地记录在博客里。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吸引到上至名人,下到普通老百姓的热情投入吧。

  (有删节,http://jomocn.blog.sohu.com )

  关于金庸

  1

  2

  3

  4

  博 文摘选

  愚冠

  金庸读博士的启示

  那天看电视采访金庸,话题中谈了不少金庸在英国读硕士和博士的事。摘录如下:

  问:在国内,考博士必须考英语,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金庸:在外国考博士,至少要懂两种语言,我在剑桥大学也是,既要学英语,也要懂法语。研究课题时,老师会问,这个问题法国怎么看?德国怎么看?我说法文、德文我不懂,老师会告诉你,这不行。所以读博士,一种语言绝对不够的。研究世界学问,需要多懂一些语言。

  问:你在剑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金庸:本来想研究匈奴和匈牙利的关系,因为我认为匈牙利国是匈奴人建的,结果被教授否决了,说你匈牙利话不懂,怎么研究?后来我又想研究云南大理国的历史,老师说已经有个法国人和德国人研究得很好,还要懂藏文、蒙古文,所以又被否决了。后来提到唐史方面,老师说,英国、法国都没写过,可以。在外国做研究,一定是一个新的题目,不然不会被接受。我在哈佛,那边有人跟我说,你们中国学生,第一年成绩很好,接下来会变差,因为中国学生老是记忆,没有创新。所以做研究,一定要自己的新意见,别人没看见过,这样才有价值……

  从金庸的谈话中可知,博士论文不是随便做的,起码有以下考虑:1.同一专题别人已经做过,如果你不能超越,就不能再做;2.如果你不懂两门外语,不可以读博士; 3.如果不懂论文内容涉及到的语言,不可以做。

  启示是:应该以这个标准要求国内的博士们和博导们,中国的博士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否则,博士这个头衔很快被毁了!(有删节,http://博客.sina.com.cn/u/1253355783)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