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姊妹》央视上半年收视夺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09:51 南方日报

  《香港姊妹》央视上半年收视夺冠

  专家召开研讨会热议这部“粤产”电视剧

  有人叫好,有人痛批。6月16日起,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香港姊妹》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成为今年内地播出的第一部庆香港回归10周年的电视剧,可谓占据天时地利。7月6日,《香港姊妹》以单集最高收视率超过7%、平均收视份额达5.45%的成绩落下帷幕,夺取今年上半年CCTV-1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最高的桂冠。

  然而,伴随高收视而来的是强烈的争议。记者登录各大网站发现,网友对该剧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剧情简单、演员配音南腔北调;而对两地演员的演技,则各有说法。

  7月6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联针对该剧的热播召开研讨会。一批文艺批评家、影视从业人员、大学教授对该剧提出了有别于普通观众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同样存在激烈交锋,有人认为该剧代表粤派电视剧迎来第二次辉煌,突破了类似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局限,也有人认为剧情有家庭肥皂剧的嫌疑。

  主题之争

  粤派剧代表?

  家庭肥皂剧?

  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公关小姐》、《外来妹》,到后来的《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粤派电视剧以广东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作背景,将镜头伸向大众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角落,大笔细写,自成一格,可谓有声有色,引领了中国电视剧的潮流。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中以后,粤派电视剧滑入低迷。原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在研讨会上说,粤派电视剧经历的是鞍马形的发展历程:从辉煌到低迷,再到现在的东山再起。《孙中山》、《香港姊妹》代表粤派电视剧的新高度,是广东电视复苏的一种吉兆。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一点进行了热烈讨论。

  辩论: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南方日报文体新闻中心主任陈志红认为,以香港回归祖国10年为背景创作的《香港姊妹》,是广东主流电视剧文化品格和艺术特色的再次体现。她说:“广东本土的电视剧创作,经过20多年的打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格和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开放的、光明的、理想的、进取的。这种文化精神,秉承了广东从20世纪初以来的革命与进取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与时代共进、与生活同步,体现出一种可贵的社会关怀和现实关怀。它的艺术特色,在于以小见大,充满现场感和亲和力,在人物命运的起伏和对人性的洞穿中折射出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这几乎是所有成功的广东电视剧所具有的共同品格。而《香港姊妹》同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体地、形象地浓缩了香港回归祖国10年间的这段历史,热情讴歌‘一国两制’,表现了香港与祖国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特别是对香港人及香港精神的精雕细刻,为这部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质疑的声音来自广东电影资料馆馆长黄统荣。他认为,这部电视剧说的还是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最大的缺点就是善恶较量的双方来源于性格的悲剧。人物的行为没有社会阶级的原因,也没有宗教文化的依据,因此就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因此,他觉得,“这部作品还是有点家庭肥皂剧的影子,如果在这一方面把握得好一些,就会让作品更具冲击力。”

  剧情之争

  线索清晰平实?

  情节不够流畅?

  背景:《香港姊妹》的故事从1997年香港回归前几天开始,两位从小玩到大的女主人公由于家庭命运不同,一个上了大学,另一个开始打工生活。香港回归后,这对好朋友的命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香港回归10年来的一个缩影。

  剧中几个人物的命运、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甚至生死都纠缠在一起,构成了全剧曲折生动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是今年主人公们相遇在金紫荆广场上,回顾这10年的人生经历,挫折、成功、欢笑和泪水。

  研讨会上,黄统荣表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一个烂的电影剧本如果有好的电影导演可能也会畅销;但如果是一本烂的电视剧本,请再好的导演也没办法。“《香港姊妹》的成功,我觉得编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多位学者认为,该剧剧情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

  辩论:陈志红认为,《香港姊妹》的结构、人物、情节可圈可点。结构上的主线副线设置清晰、情节跌宕有致、人物性格丰富多样,使全剧看来充满弹性和张力。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张维进一步解释,该剧把香港回归10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金融风暴、非典、海啸、香港经济复苏等串了起来,线索清楚而不牵强。而且,剧情没有停留在主题表面,而是延伸到人性的思考中去,刻画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

  但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肖楠质疑说,看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评定好不好看的一个标准,就是它的细节安排流不流畅,会不会拖沓,“如果一部电视剧能够跳着看的话,就表示它的细节方面还有一些水分,而这部剧的细节正是还有一点点不流畅”。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宏认可这一说法。他举例说,剧中的商战有点简单,不符合一个像李嘉诚这样大的商业家族应有的智商,这些情节在知识含量上比较缺乏。这表明“创作者在细节上还是缺乏知识元素和技术元素的生活积累。这样一部大背景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这样设置,智商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陈志红将这种缺陷总结为“电视剧发展中剧情的技术化元素”。她说,《大长今》是一个介绍韩国女性的电视剧,但在剧情中密集介绍了韩国料理的制作,这就是剧情技术化的运用。从这个角度上看,《香港姊妹》一些剧情的合理性依然值得推敲。

  风格之争

  借鉴港台剧?

  似不伦不类?

  背景:《香港姊妹》从2005年开始剧本创作,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等地拍摄。剧中两位女主角分别由内地演员曹曦文和香港演员应采儿担任,香港著名演员秦沛、鲍起静、黄一飞等也在剧中扮演角色。香港演员和港台风格,让该剧突破了一般主旋律电视剧的限制。但也有人认为,当秦沛在剧中说起一些“很高尚”的话时,让人怎么看怎么不是滋味。

  辩论:张维首先提出,从这部剧中可以看出主旋律电视剧和香港电视剧在互相借鉴学习,很多粤派电视剧吸取了香港电视剧的成功经验。“《香港姊妹》在拍摄上,内景和外景都看不出毛病;在空镜头包括内外景的衔接上都处理得很好。这个是我原来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这部电视剧在内地的收视率高,我想就是因为镜头让观众感觉那就是香港”。

  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曾小电更明确指出,这部剧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港味搭台,小人物唱戏。“香港的方言、台湾腔的国语及内地的普通话掺和在一起,让观众感觉特别新鲜。描写小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让观众产生共鸣。这样就让不熟悉香港生活的观众满足了好奇心,让熟悉香港生活的观众有了亲切感”。

  不过,由于剧中人物都是原声,也让人有不伦不类之感。有专家表示,《香港姊妹》在技术上融入了很多市场化的因素,但商业化的处理不够成熟,“曹曦文、张峻宁表演的痕迹太明显,扮演香港人却港味不足。《香港姊妹》中的一对姐妹生活在南门岛屿,可她们一开口说话立刻露馅。许多观众表示,两人一张嘴,一个台湾腔,一个北京腔,气质大家也看不到一丁点香港人的时尚气息”。

  策划之争

  抓住题材时机?

  悬念制造不足?

  背景: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建平透露,《香港姊妹》得以在CCTV-1播出,可谓过五关斩六将,“直到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它才胜过其他两部作品,惊险通过。而通过的原因,是“切入的角度比较好,拍得比较阳光、比较现代、比较前卫,信息量和节奏感都达到中央电视台所要的风格和基调”。

  辩论:曾小电认为这部剧的策划可圈可点,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将香港回归10年中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题材跟时机都不可重复。他说,对于国人来讲,回归后的重大事件都是感同身受的,每一个人都会关注香港的发展。编导紧扣着这样一个时代脉搏去写,就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从题材、投资到播出机构的选择和播出时段的选择,这部剧的组织是比较到位的”。

  不过,黄树森认为,好的电视剧会成为流行的文化现象,《香港姊妹》没有一两句话是在网上广泛流传的,这说明我们在策划上还是有一些缺陷,尤其是连续性以及悬念的制造还不够。

  他建议,粤派电视剧以后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扩大策划能力。其一,所有的重头作品都一定要跨行当、跨领域宣传。像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就是因为白先勇从不把《牡丹亭》只看作是昆曲,而是看作一个文化事件。这样,就不只是吸引了艺术家,而是让各行各业的文化人都来帮助他在全世界宣传《牡丹亭》。其二,就是要借助网络。积累了关注就积累了效应,如今的平面媒体几乎都要借助网上的声音,但《香港姊妹》不怎么重视网络宣传。其三,要形成一种批量的效应,要趁着《香港姊妹》热播这一高潮,进行捆绑销售。

  《香港姊妹》导演麦贯之:

  应采儿气势

  压倒曹曦文

  ■主演PK

  《香港姊妹》导演麦贯之曾在香港TVB电视台工作多年,也是2000年TVB千禧年大戏《世纪风云》的导演之一。对于自己首部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作品,麦贯之感到非常不容易。日前,针对这部戏女主演受到的褒贬不一的评价,他作出了解释。

  《香港姊妹》由曹曦文、应采儿两个新人主演,观众对两人的表演有颇多质疑,尤其是曹曦文的表现,麦贯之表示,“我也看了很多网上的评论,说应采儿演得相对好一些,因为她演的是一个大反派,有点让人讨厌,而曹曦文的角色难度很大,她演的是一个好人,相对难一些。”

  麦贯之还为曹曦文“港味不足”作解释,“说曹曦文身上的港味不浓,那是因为她进入剧组时距离开机只有3个星期,而她到香港体验生活只有3天时间,只能简单对南丫岛、中环有个了解。”

  麦贯之认为,应采儿表演经验丰富,身上有一种气势,把曹曦文压得喘不过气,能扛过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前面的戏只是一个过渡,后面矛盾冲突多了就好看多了。

  还有人说应采儿在剧中当明星嫁入豪门是影射现在的香港演艺界,麦贯之说,“其实要找毛病能找一大堆,比如剧中明明是香港人,怎么一嘴地道的京味,我觉得观众还是主要看故事,宽容一下这些小毛病。”

  《香港姊妹》主创人员

  制片人:潘小扬

  导 演:麦贯之

  编 剧:廖致楷 杜明明

  主 演:

  曹曦文 饰 朱秀玲

  应采儿 饰 林雨虹

  秦 沛 饰 高家盛

  黄一飞 饰 朱元贵

  鲍起静 饰 陈富珍

  林志豪 饰 高天泽

  张峻宁 饰 高天瑞

  崔 林 饰 赵 斌

  ■场外挑刺

  十年前手机也能拍照?

  观众细数《香港姊妹》剧情漏洞

  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电视剧《香港姊妹》引起收视热潮,但细心的观众发现,该剧剧情却有着诸多漏洞。不过,有这么多人挑刺,也恰恰说明该剧广受关注的事实。

  老式手机能拍照

  剧中女主角雨虹出席影视剧《情迷香港》发布会时,虽然时间是1997年,但现场记者却已在使用手机拍照留念。有观众不解地表示,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款彩屏手机是2001年出厂的爱立信T68,“1997年时手机连彩屏也没有,更不用说拍照了!”更搞笑的是,戏中拍照的手机型号也被眼尖的观众发现,“居然是索爱K750和诺基亚5300,K750是2005年上市,而5300是去年底上市,可见导演使用道具时太粗心。”

  “眼睛”也能放远

  不仅道具出现“穿帮”,剧中一些台词也被观众发现问题多多。戏里描写香港遭受金融风暴时,男主角一边开车,一边用挺有深度的语言对两位老外说:“其实我们应该把眼睛放远一点。”车上其他人点头附和。观众笑话道:当时连字幕都是“‘目光放远一点’,可演员连台词都背不下来,难道他能把眼睛放在脑袋一尺远的地方?”

  情节前后矛盾

  细心的观众发现,有一集朱秀玲发烧,赵斌让她睡觉,然后出去买了一大堆东西给她放到冰箱里,但是一会儿朱秀玲醒了,他又过来了。他这时进来要敲门,那他之前买东西回来是怎么进来的啊?

  遗嘱不签名有效

  不可思议的是,戏里演到在山顶讨论遗嘱分配时,男主角拿着遗嘱交给应采儿,不料应采儿却将遗嘱烧掉,于是只能按打印的新遗嘱执行遗产分配。看到这里,懂法律的观众直叫无奈,“新遗嘱只不过是电脑打印本,连个签名也没有,那也算是遗嘱?”

  错把爹地叫爹爹

  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历来是剪切谨慎,不过偶尔也会闹出些笑话。《香港姊妹》的字幕里把“爹地”翻译成“爹爹”,这种翻译方法遭到很多观众质疑。“真要命啊,如果不是因为央视名头大,非引起香港同胞的抗议。”在广东话里,爹爹是“公公”的意思,如此翻译完全是犯了低级错误。

  非要起个明星名

  《香港姊妹》还被观众指剧情似乎可以加入一些恶搞的成分。“那个叫李勇俊的角色,分明是拿裴勇俊做原型,可是剧中的男演员也太土了吧,根本没有一点韩国巨星的派头。”除了李勇俊,剧中还有个角色叫谢娜,那么多名字不叫,非要起个明星名字,不是无聊是什么?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吴培锋

  图:

  “香港姊妹”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应采儿,一个是来自内地的曹曦文。

  秦沛(右一)扮演老板高家盛。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