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张之洞遗骨找到”给我们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12:00 光明网
徐晓

  1966年秋,清末重臣张之洞在“文革”中被暴尸荒野,暴尸后遗骨不知何处;41年后,这位极具影响的历史名人遗骨终于被找到。目前,张之洞遗骨暂存于南皮县烈士陵园,待今年10月4日张之洞忌日重建坟墓时再行归葬。(06月24日《广州日报》《暴尸41年张之洞遗骨找到》)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是清末著名的“能吏”,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教育思想。他不仅提出了此一学说,并身体力行,他先后开设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一批兵工厂,创办了军事、矿冶、外语、师范等多类学校。他曾担任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这事实上是全国教育的最高长官。

  这样一个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作出了非凡业绩、并取得了开拓性贡献的人物,称之为先贤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无论如何都应受到后人的理解、尊重和纪念。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他的远见卓识、英明过人的才干,与时俱进、胸怀天下的识见,大刀阔斧、毅然担当的勇气,都留给后人以思考与启迪。毛泽东当年曾特别强调,讲到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但历史有时是那样的反复无常,这位曾受过毛泽东赞扬的洋务运动的首领,却被他老人家亲自发动的文革糟蹋得不成样子。张之洞比那些“彻底打倒、再踏上一只脚”的牛鬼蛇神还要惨,他的遗骨都不保,“被暴尸荒野,暴尸后遗骨不知何处”。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性结局?即使是张的仇人的后代为了发泄私恨而做出如此绝情之事都不为传统道德所容,还不用说事实上这是一场全民全面的大革“文化”的命的必然结果,那就不能简单的说是张本人的悲剧了,那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大悲剧。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岂止是洋务运动的首领被暴露尸骨,历史上已有定论的风云人物没有一个能有例外。

  从孔子的坟墓被铲平,到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被毁;从成吉思汗陵园被砸烂,到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从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到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砸毁等等等等。

  无论是中华文化的开创者,还是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帝王将相,也无论是著书立说的文化人,以及推动时代进步的历史名人,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被糟蹋殆尽。

  张之洞不过是“一切牛鬼蛇神”中的一个而已。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切不也是所打倒的“一切牛鬼蛇神”所创造、所推动、所发展的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打倒了之后,中华还有何文明?中华还有何文化?

  因此,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将文革明确定性为“一场浩劫”,并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虽然文革这场中华民族的集体噩梦已经过去了40年,但值得警惕的是,文革后遗症在今天仍然顽强的阻碍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突出表现在文革对文化教育的大破坏,导致了当下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劣化以及各方面人才断层的危机。文革不仅毁灭了文化也毁灭了中华传统道德,导致了当下中国人的既无信仰又无道德操守。有人惊叹中国已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礼崩乐坏”的程度。最近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不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人蜕化为动物,美好异化为虚妄,理想被现实的物欲所填充。

  张之洞这位极具影响的历史名人遗骨终于被找到是一件好事,但文化重建工作远比找到文化历史名人的遗骨要困难和要复杂得多。要重建文化也不是把民祭变成公祭那么简单,也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样赤裸裸的把文化作为赚钱的道具。

  文化重建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以为首要的仍然是要搞好教育。我指的这个教育非应试教育,而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从传统教育中重塑国人的文化与道德信仰,热爱中华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传统文化的口耳相诵与言传身教。因为,一个没有传统文化信仰的人是可怜而又愚蠢的,一有风吹草动,又会出现挖祖坟的野蛮行为;而一个没有文化传统信仰的民族那就更可怕了,当外族入侵,它很可能表现出“乐不思蜀”的集体无意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