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小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02:02 沈阳网-沈阳日报

  

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小节

  段义和

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小节

  爆炸现场

  原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段义和因爆炸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月9日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他两名同案犯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

  一起离奇街头爆炸案

  7月9日17时34分,济南市建设路中段,一辆本田私家车爆炸起火,驾车人被当场炸死,另外一辆相撞的出租车被烧毁,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逃脱。现场给人的感觉是这辆车与出租车相撞爆炸起火。

  爆炸案在济南引起震动。令人震惊的是,副省级干部段义和进入侦查人员视线。

  据公安机关查明,31岁的死者柳海平是济南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党委主任科员兼团委书记,61岁的段义和自2000年以来与柳海平长期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

  段义和与柳海平相识于1993年。据段义和交待,那一年,他到聊城挂职,柳海平是宾馆服务员,慢慢熟悉后,段义和对柳感觉不错,关系逐渐密切。段义和回济南后,柳被带到济南,先后被安排在济南市财政局财务中心、天桥区一个办事处、国土局等部门工作。期间,柳海平要求段义和为自己购买房屋,并为多名亲属安排工作。

  段义和说,后来两人开始出现矛盾,段的态度稍有冷淡,柳海平就大吵大闹,柳海平还不断向段义和索要钱财等。段义和不堪忍受柳海平的纠缠,多次想和她断绝关系。

  今年2月以来,段义和找到亲戚陈志商量解决办法,最终确定以爆炸方法将柳海平杀死。

  陈志向廉德金(另案处理)索要了2公斤硝铵炸药和5枚雷管,又找来济南“利达”汽修厂业主陈常兵帮助实施犯罪。陈志、陈常兵利用各自的技术共同制造了遥控爆炸装置,并两次试爆成功。

  在段义和催促下,2007年7月9日17时许,陈志与陈常兵携带爆炸装置,到柳海平单位停放轿车的地方,打开柳海平的车门,由陈志将爆炸装置塞入驾驶座位下。

  17时30分左右,柳海平驾车行至济南市建设路中段,陈志用遥控器引爆炸药……

  公正的判决

  案件发生后,山东省委、济南市委高度重视。省、市两级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破工作。

  案情迅速查清后,经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此案,并于8月6日上午开庭审理。

  法院一审认为,除爆炸罪外,段义和还犯有受贿罪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职务晋升、工作安排、开脱罪责及政策照顾等利益,先后收受或索取财物共计人民币169万余元。段义和的个人财产中,有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110多万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法院审理查明,段义和、陈志、陈常兵在爆炸犯罪活动中,系共同犯罪,三被告人都是主犯。段义和、陈志为杀人实施爆炸,犯罪手段特别残忍,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从严惩处。陈常兵虽系主犯,但所起作用相对较轻,可酌情从轻处罚。

  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以爆炸罪判处段义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五年;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爆炸罪判处陈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爆炸罪判处陈常兵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段义和、陈志、陈常兵均表示不服,当庭提出上诉。

  深刻的警示

  有干部、学者认为,此案应该引起深刻反思:

  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段义和任济南市委副书记时曾分管政法工作,但他不学法、守法。据办案人员介绍,段义和连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懂,正是因为不懂法律,他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侥幸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酿成了这样一起恶劣案件;

  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小节,生活作风腐化必然导致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柳海平经济富裕,其个人名下有三处房产,办案人员在其家中的保险柜内发现了大量现金和存款、首饰等。部分干部认为,段义和收入有限,却能长年包养情妇,为情妇谋取私利。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个人问题,会导致干部违法乱纪,影响党的形象。从目前已经暴露的一些案件看,领导干部包养情妇问题不容小觑,不能把生活作风问题看成是小节,小节不存,将引发严重的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段义和案再次说明,党中央关于干部包养情妇的相关处理规定是正确及时的;

  监督制约领导干部权力。段义和曾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分管过政法、组织工作,他把这种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职务变动后,他利用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十几年间,在他的帮助下,柳海平从一个打工妹变成了国家公务员,并在多个政府部门调换工作岗位,当上正科级干部,段义和还把柳海平的两个妹妹分别安排了工作。一些干部说,权力运行需要有效的制约监督措施,要从段义和案举一反三,加大从源头防治腐败力度,加强对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加强对重点案件的查处,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问题干部”升迁暴露出组织考察程序上的漏洞待弥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一位长期研究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员认为,这种品行的干部为什么能被提拔重用,引人深思。在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上,要多听群众意见,让群众对干部的升迁有一定的发言权。

  (张晓晶)(新华社专稿)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