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生的苦涩创业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06:49 钱江晚报

  ■本期主持 张妍婷

  金晓林(化名)是沈阳一所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刚进大学校门,他就定下了奋斗目标:要做一名企业家。

  入校没多久,晓林就在学校里组织创办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开设棋牌室、录像厅、卡拉OK厅、咖啡厅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些低价有偿服务,每月可收入5000多元。新学期伊始,他又做起了经销商,与几个同学到附近一家小商品市场批发日常用品,然后回到学校卖。不过晓林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是摆摊卖东西,他让其他同学首先到校门口迎接新生,然后带着他们熟悉校园,最后再告诉他们这里是学校认可的零售点。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却让新生能够安心地接受,三天时间他又赚了5000多元。

  1995年,大学生做家教在沈阳成为一股潮流,也是很多大学生勤工俭学之路。可由于这些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虽然做家教的学生很多,但大多都是散兵游勇,不利于家教双方的协调合作。看到这一状况,金晓林提出开办家教提高班并自任校长,把各自分散的大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有序的调度,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好又有表达能力的当老师,学习好但表达能力不强的人做辅导。这样不仅为家教活动的进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保证了家教的质量,保护了大学生的利益。一个假期下来,晓林和几个伙伴共赚了3万多元。

  屡次成功,让晓林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确实有领导才能和生意头脑,于是不甘心做小生意,决定提早实现自己企业家的梦想。

  1997年2月,肖林面临着大学毕业,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选题。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发现美式箱变电站在电力行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宽广的市场前景,但是我国制造业在这个项目上却是一个空白。这不仅导致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该设备,而且很大地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晓林便和几个同学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为对美式箱变的研究,从而与美式箱变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晓林进入沈阳一所电控公司并很快被升为经理。在工作中,晓林联系上了一家美国大公司并与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对方答应提供美式箱变技术,于是晓林找了一家企业投资,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可就当这件事快要运作成功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美国公司变卦了。

  一路走来一直很顺的晓林突然觉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很快他就调整了心态,带着上学时对美式箱变的研究结果和对这一产品美好市场前景的预测,晓林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对美式箱变的进一步研制。

  然而,创业艰难。开发初期,除了一套好不容易从一位老工程师手上得到的关于美式箱变的英文资料以及一台花费16万元买来的样机外,他们一无所有。虽然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十足的干劲,虽然对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却久久无从攻破。

  处境越来越艰难。当时沈阳很冷,零下二十五六摄氏度,没有暖气,几个年轻人凭着理想支撑在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厂房车间里。早上7:30到,工作一天后,晚上回去继续翻译。到第二天早上洗完脸吃完饭马上又开始,公交车每天只有一班,而且还要走上两公里路,如果赶不上就得骑自行车,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刮风,那就得骑四个多小时,每天在借来的车间里做试验,吃的除了白菜炖豆腐就是豆腐炖白菜。资料终于翻译完了,可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候几个搭档已经不想再坚持了,团队出现了分歧。

  几个月过去了,研究经费耗损巨大,新产品却没有开发出来,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那时从外聘请的工程师每月3000元的薪水,而晓林自己只有500元。晓林还想支撑,但研究经费已经很难支撑,身边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晓林只能选择暂时放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