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昨天领到“工资”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07:37 燕赵晚报

  □本报记者 李小白 实习生 李希

  “我们发工资了,1000元对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来说,就像久旱后的一场及时雨……”昨天下午,参加由本报与国大36524联合推出的“你我同行”情系准大学生公益活动的100名寒门学子,每人都从国大36524公司于树中总经理手中领到了1000元薪水。

  王旭静:劳动光荣 拿钱踏实

  王旭静同学来自赵县农村,父母同在一家电器商场上班。父亲做一些电器修理工作,母亲在商场的后勤部打零工。

  王旭静今年考上河北工程学院,哥哥今年考上北京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姐姐在河北大学读大三,家里要供三个大学生,使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用店长的话说,王旭静是个懂事的女孩子,她在店里总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今天我领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资。虽然这次打工机会是别人给的,但我觉得拿这份工资心里踏实,也很光荣,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王晓通:挣钱不易

  “1000块钱,我已经很满足了,这钱来之不易,我要用这钱做我大学里的生活费。”

  王晓通同学来自栾城农村,母亲在村里的一家纸箱厂上班,早上7点上班,晚上8点才下班,差不多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母亲上班的厂房烧个大火炉,夏天里边也烧着煤,母亲经常感觉头晕。我去过这家纸箱厂,里边温度大多在40摄氏度。我有一次看见母亲的衣服全湿透了,但她手里还提着好多纸箱继续干活。母亲经常胳膊痛,因此不能提重一点的东西了。她现在身体很虚弱,一直吃着补血的药。”

  父亲在工地上打工,经常干了活却要不到钱,现在工地还欠父亲不少工资。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通过这次暑期的打工实践,我才真正懂得父亲挣钱有多么不易。上大学后,我还要找兼职做,一方面挣钱补贴自己上学费用,一方面加强锻炼,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王晓通说。

  杨若一:奶奶心疼 代领工资

  昨天下午,杨若一同学没有来领工资,而是她的70多岁的奶奶替领的。奶奶在南二环旭城花园做保姆——给人带孩子。杨若一在石家庄没有别的亲戚,这些日子跟奶奶一起,住在奶奶的雇主家里,主人心肠很好,对她们俩很照顾。

  杨若一来自元氏东堡村,父亲曾得了小儿麻痹症,一直没有工作,也不能干体力活。母亲在家务农,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我孙女这几天上晚班,我怕她身体吃不消,就替孙女来领工资。真是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助呀!”杨若一的奶奶说。

  帮助别人 感化自己

  “一个月的时间太短暂,但我认为这短暂的日子却又那么漫长,就像一个人要走的路。倘若真的要将这条路走好,我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于树中总经理是此次“你我同行”情系准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认为此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了他人,还在于感化了自己,教育了一个企业的本身。

  于树中总经理说,他之所以认为此次活动的真正意义不单是帮助了别人,而更多的是自身受益,是因为他以及他们公司的员工都从此次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我们国大36524公司内部有一份报纸,我曾对负责这份报纸的主编说:‘不要在报纸上炫耀此次活动,要多刊登一些有关公司员工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结果没有一个员工在报纸上‘唱高调’,而是根据自身畅谈心得,有不少员工还把这‘心得’,延伸到他们的家庭中去,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收获吧。”

  “给别人以快乐,自身也是快乐的。”于树中总经理说,记得在5年前,他给在平山农村的父母购买了一台3000多元的冷暖空调。“当父母享用这台空调时,我心里特别踏实。我相信父母也一定很开心,因为父母觉得儿子还有一份孝心。”

  于树中总经理说,“企业就像社会的一个细胞,而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又好比是我们企业的父母。我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倘若去帮助自己的母亲,自然是不需要回报的。”于树中还认为,做慈善的事,不是富人和大企业的专利,平民和小企业也同样能做。“国大36524目前还属于小企业的范畴,但她去做公益事业是义不容辞的。因为我认为:一个企业是要把公益当成事业来做的,否则她的存在就会黯然失色。”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