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热议“毛坦厂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09:21 新安晚报

  本报讯 本报昨日以三个版篇幅推出的《走进“高考镇”》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被十余家知名网站转载,读者纷纷打电话咨询相关情况或探讨“毛坦厂现象”。一时间,“毛坦厂现象”成了众说纷纭的话题。

  “需”和“供”的和谐平衡

  省社科院研究员邢军向记者分析,这样奇特的“高考镇”不是偶然形成的,必然有其背后的社会原因。邢军研究员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是改变很多家庭和孩子命运的“龙门”,而毛坦厂镇的教育和学习环境,符合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学生和家长的“需”与小镇和学校的“供”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学生来了后,成绩得到了提高,甚至生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终以考进自己理想的高等学府结束在小镇的生活。小镇和学校不让来过的学生和家长失望,其声名在学生、家长们的口耳相传中越来越大。外地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消费经济”,让本地人得到了实惠,自然就会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外地学生和家长、毛坦厂镇、毛坦厂中学,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高考镇”。

  不能只用“应试教育”解读

  “应该关注毛坦厂镇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气氛。”合肥学院的张同学说。张同学在毛坦厂镇生活了22年,她举了几个例子说明毛坦厂镇人对子女学习的看重:小镇居民习惯在河边浣洗衣服,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羞于与大家一起洗衣,会远远地到河的下游洗衣。在小镇,“学习”与“考试”会经常挂在每一位父母的嘴边。即使走在小镇路上,同学之间都会暗中较劲谁能最先走到教室看书。“有的学生甚至减少喝水的次数,以免因上厕所浪费时间。”所以只要在小镇读书的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走上勤学、好学之路。

  张同学认为,不能只用应试教育来解读“毛坦厂现象”,浓厚、积极的学习气氛已经融于小镇居民的一言一行之中。

  (张纹纹 本报记者 向凯 张洪金 本报见习记者 郭娟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