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百亿债务危机因何而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00:18 红网

  中国的高校似乎有钱得很,自上而下一应地富丽堂皇;中国的高校又似乎穷困得紧,贷款总额的数字接近天文。8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说:一份题为《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的课题由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扩招后高校举债的发展成因和危机根源再次被关注。研究认为,不能把高校举债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扩招。

  高校举债的原因当然不能简单归结为扩招,就譬如马蒂尔德太太的悲剧命运不能简单归咎为项链价高一样。教育部此前也在其官方网站上罕见地用危机来形容目前的高校债务问题,北大课题组的这份报告显示:到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而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8.64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一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

  这些动辄以亿万上色的债务标底究竟是如何架到高校的脖子上的呢?表面看是扩招,人多了,固定资产当然应该膨胀,软硬件都得跟上,问题是,民意对高校债务的质疑也许并不是庞大的终极数字--而恰恰是这个天文数字形成过程中的诡异、暧昧、灰色、模糊。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推动力。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出让金一直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收入,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譬如我们不能忘记了:负债著名的每年支付1.7亿元利息的吉林大学,身后是941万平方米的庞大校区。大学之大,正是不少地方政府热情推动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恶果。二是商业银行丧失风险警惕无限信任的结果。高校借款的便利是超然的,不仅政府财政贴息,而且有效的贷款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偏偏缺位,结果是不良资产的增长快于其授信的增长,本质在于商业银行把高校当作国资垫底的无风险领域,其理想逻辑是:高校贷款约等于国家贷款、全体纳税人贷款。

  当然,高校在政府和银行的钱力诱惑下,胆子和底气都是惊人的,一出手都是大手笔:食堂用观光电梯、校门堆汉白玉……合法开支、不合法开支、边缘开支在高校财务乱像中不胜妖娆,而我们的高校管理者丝毫没有债务危机意识,即便离任,也没有债务审计。此外,还不能不提到好心办坏事的高校教学评估,教育部始于2003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央属和地方院校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是逼着一些资质欠佳的高校打肿脸充胖子。

  纳税人不想拿财政垫背、而高校又基本缺乏偿还能力,这个矛盾的化解又不能指望从学费上收回。谁都不希望看到高校资不抵债的一天,当下而言,即便我们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但起码:一是可以控制好高校贷款的扩张惯性,稳定高校债务规模;二是尽管校准高校财务制度,强化贷款审计。知道了高校百亿债务危机因何而举,现在,我们就需要在源头上做些文章了。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