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河南夏粮连续四年获得丰收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05:43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田宜龙

  前言

  今年我省夏粮生产在经历了暖冬、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后再次获得丰收。至此,我省夏粮生产连续四年获得丰收,并连续四年创出历史新高。这既是省委、省政府重农、强农、惠农、爱农的结晶,也是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应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河南粮食连年丰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生产原料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省秋粮生产进入了关键时期。回顾和总结这四年我省夏粮丰收的经验,对搞好秋粮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指出,要继续增强“重农”、“强农”、“惠农”、“爱农”意识,认真总结今年夏粮丰收的经验,切实抓紧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再夺丰收。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扎实搞好全年粮食生产,今起推出《河南夏粮连续四年获得丰收的启示》一组稿件,总结今年夏粮生产经验,突出抓好当前秋粮生产和农业生产救灾工作,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的惠农政策,以确保全年粮食总产实现1000亿斤的目标。

  总产单产连续四年实现“双增”

  从7月下旬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原大地,不惜笔墨和篇幅报道了一个丰收的河南,有的更是开辟了专栏《夏粮丰收看河南》,向全国读者介绍了我省夏粮连续四年丰收的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省统计局调查统计,预计今年全省夏粮总产594亿斤,比上年增产23亿斤,增长4%;单产774.6斤,增长3%,总产、单产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

  据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夏粮生产,与2003年相比,四年累计增产321.9亿斤,年均递增率6.2%;单产稳步提高,2006年迈上了750斤的新台阶,年均递增率达到5.01%,四年间单产提高了138.42斤。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2006年总产量占到全国的27%以上,托市收购量占到了全国的近一半。

  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小麦品种品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490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65%。以小麦为主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年加工能力得到3370万吨,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800万吨,培育出了三全、思念等名牌产品,粮食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我省小麦生产已经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路子,形成了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的良好局面。

  我省夏粮连续四年夺取丰收,今年丰收意义不同寻常。这一丰收是在遭遇了较重的自然和病虫害灾害的情况下获得的,是在连续三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是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顺利完成了党和国家对我省粮食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同时,我省夏粮生产的长足进步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重农”“强农”是根本“惠农”“爱农”添动力

  一颗颗金灿灿的麦粒,凝结着省委、省政府“重农”、“强农”的心血,一张张农民喜悦的笑脸,都书写着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惠农”、“爱农”的情怀。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确保粮食持续增产,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党中央对我省提出的要求,也事关我省近1亿人口吃饭的问题,事关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指出:“能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与河南代表座谈时强调,河南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保持清醒头脑,抓住粮食生产这根弦不放松,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3月22日,在鹤壁召开的国务院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近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始终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增产增收增效措施,实现了粮食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部对我省农业生产更是倍加关心、倍加支持。在今年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孙政才部长3次到我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粮食生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搞好粮食生产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齐心协力抓粮食,在我省上下普遍形成了共识,切实做到了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为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去年粮食生产实现1000亿斤的新跨越之后,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我省粮食生产工作,向各级各部门一再强调,在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的情况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产生麻痹思想,要居安思危,始终把粮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好,对粮食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跟踪问效,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确保领导、措施、督导、服务四到位。提出了“稳定夏粮,提高秋粮”,力争保持1000亿斤的发展方略和目标任务,切实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好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省委、省政府先后7次召开会议、3次下发通知安排部署夏粮生产。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副省长刘新民等领导多次深入粮食主产省辖市、重点粮食生产大县进行调研,指导夏粮生产,督促工作落实,帮助各地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在许昌,徐光春要求,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确保今年小麦继续稳产高产。在濮阳,李成玉说,要把粮食生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省政府先后两次派出了12个工作督导组,帮助各地开展春季农业生产、“三夏”生产等工作。小麦生产过程中,省农业厅共下派7批176人次的专家督导组,开展了麦播指导、麦田管理、政策落实、春耕生产、病虫害防治等项工作的督促指导。围绕打造核心产粮区的目标,省农业厅狠抓年产量在10亿斤以上的41个重点县(市)粮食生产,抓主导品种区域布局,抓重大技术措施推广普及,抓关键农时季节工作督导,把各项服务和责任落到实处。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对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量化、细化、实化,建立工作责任制,采取有效形式努力把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麦、管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年来,我省已为农民累计发放各种补贴近100亿元,种粮农民得到了实惠。今年中央、省级财政拿出3000万元资金,对41个产粮大县进行了奖励。如今,我省农民更加珍惜土地,生产积极主动,投入增加,管理及时,措施到位。2003-2007年四年夏粮种植面积累计增加795万亩,为夺取丰收奠定了较好基础。

  省农业厅负责人说,党和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高度评价,极大鼓舞了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我们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省夺取夏粮丰收的根本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对夏粮生产的重视,并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真抓实干,是我省夺取夏粮丰收的根本保证;而不断完善、巩固、强化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我省夺取夏粮丰收提供了源动力。

  抗灾夺丰收

  科学应变管理立大功

  今年,我省小麦240多天的生产过程,也是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冬前持续高温、暖冬、早春冻害、干旱、中后期大风冰雹、干热风等多种不利气候条件,特别是冬前持续高温、干旱、暖冬均属历史罕见,对我省夏粮生产来说是一个全面考验。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多发的实际,省农业厅及时组织专家分类研究抗灾技术措施,制订抗灾预案,做好应变准备,依靠科技,实现抗灾夺丰收。他们大力推广近年来我省在粮食生产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总结推广了“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在抗灾麦播上总结推广“四补一促”技术;在促进优质麦发展上,总结推广“种子优质化、管理规范化、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五化措施,强力推进优质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质量。

  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省农业厅都要组织“三农”专家深入基层,广泛调查,及时会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变管理措施,努力实现技术措施与环境因素的有效结合。

  让我们把镜头慢放,回顾这些激动人心的生产场景:

  --去年麦播前,省农业厅及早研究制定了《2006年秋播工作意见》等技术性文件,指导全省各地和广大农民科学种好小麦。尤其是针对有可能出现的暖冬,重点要求各地制定切实措施,防止早播、防止粗耕粗种、防止大播量。由于宣传指导及时,全省大部分小麦实现了适期播种,麦播技术措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麦播质量好于往年。

  --小麦出苗后,全省气温持续偏高,致使苗情异常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应变管理措施。省农业厅于2006年11月上旬,小麦齐苗后就立即在驻马店召开麦田管理现场会,提早动员安排,并制定了冬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要求各地突出抓好以抗旱、控旺为主的麦田管理工作,为小麦安全越冬打好基础。

  --小麦开始返青时,全省有1230万亩小麦旺长,部分小麦生育期提前,春节前就有149万亩起身拔节;大部分麦田分蘖增加,群体过大;各种小麦病虫害越冬基数较大,春季麦田病虫害严重发生等多种问题。省农业厅及早制定下发了春季麦田管理意见,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提出了以防冻害、防倒伏、防脱肥、防病虫为主的具体管理措施。各地也充分利用大批民工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早研究、早部署、早行动,切实做到了因苗管理、科学管理。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到位,实现了控旺促弱转壮的目标。据3月中旬统计,我省苗情一、二类苗占到了88.5%,比冬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出现的冻害、干旱、风雹、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农业部门会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积极行动,认真开展灾情调查,摸清底数,及早组织指导群众开展科学浇水、合理施肥、开展根外追肥等分类管理,促进了分蘖成穗,防止干热风危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生产损失。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省政府追加900万元财政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用于小麦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各地以“扼制条锈病暴发流行,普遍防治吸浆虫”为重点,切实抓好监测预报、物资准备、宣传指导、技术服务等关键措施落实。设立了四个国家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了15个省级示范区,1251个市县示范点,示范田面积23.04万亩,技术承包代治面积850万亩。共设立监测基点1042个,6500人节假日坚守岗位,组织机动药械16万台,组建应急机防队1600个,防治小麦病虫害2.61亿亩次,占发生面积2.84亿亩次的92%,挽回小麦产量损失64亿斤左右。特别是小麦条锈病被控制在初发、局部危害阶段,在有效保护好我省小麦生产的同时,也为其他黄淮海地区小麦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对此,回良玉副总理在我省报送的第四期《三夏情况专报》上作出批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始终高度重视,工作抓得很紧很实,成效很大,贡献很大。”

  夯实粮食生产之基增强抗灾能力

  “一马平川绿无垠!”这是一位前来我省采访粮食生产的记者的感叹。

  3月22日,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人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看到我省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不断有人连声赞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像河南这样广阔的粮田,在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了。

  这样的感叹、赞叹来自于我省近年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着力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有效制止乱占耕地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08亿亩左右,为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打好了基础。同时,我省不断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4年以来,我省选择了24个产粮大县(市),作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中低田改造步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力打造全省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发展到7296万亩、5823万亩和1559万亩,大大提高了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优粮工程、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已建成53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5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8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93.43亿瓦,比2003年增加14.1%。小麦耕、种、收等生产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认真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全省各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这些举措提高了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我省夏粮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四年的夏粮丰收中,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我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提高了夏粮生产科技含量。

  在品种选用上,我省以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为契机,加快了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步伐。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导品种进一步突出,郑麦9023、新麦18、周麦16、太空6号等15个优质高产品种,占到了全省小麦播种面积78%。同时,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的目标,大力推广普及科学种麦、管麦技术措施,使全省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小麦生产期间,全省共举办培训班23683期次,培训农民1114.6万人次,开展电视报纸讲座2132期,发放技术资料1624.3万份,技术人员下乡指导6.24万人次。全省小麦统一供种、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播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300多万亩、610.3万亩、323.3万亩、79.2万亩。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加快增产增收增效措施的推广应用,最大程度地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较好地为我省夏粮丰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如今,今年的金黄麦田已经成为丰收的记忆。我们放眼中原大地,依然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长势喜人,我们期待着一个丰收的金秋。

  正如一个外省媒体记者在我省采访粮食生产时的感言:“河南这一份博大,这一份壮美,这一份如烟似海的绿色,为共和国的粮食安全筑起坚固的屏障。”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