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感动变成了亲情——我省淅川籍女青年李华芬贵州支教生活片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05:43 大河网-河南日报

  

当感动变成了亲情——我省淅川籍女青年李华芬贵州支教生活片段

  

当感动变成了亲情——我省淅川籍女青年李华芬贵州支教生活片段
新闻背景

  2004年9月,河南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李华芬在网上看到一个《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由此她知道,在贵州的大山里,有个叫徐本禹(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支教者,有一群渴望上学的孩子。

  2004年9月13日,一项被称为“爱心捐助”的活动在河南财经学院校园展开。李华芬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捡拾、收集废品,两个月后,他们把卖得的357.3元钱寄向了那所小学——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现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2005年1月,李华芬忽然被告知患了白血病,在两次化疗花光家里的积蓄后,她放弃了治疗。山里的孩子得知他们好心的姐姐患了重病,在徐本禹的带动下,孩子们纷纷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在了“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纸箱里,孩子们共捐了1115.3元。徐本禹把这些钱和别人赠送给他的数码相机等义卖的两万多元一起寄给了李华芬。

  李华芬收到后,立即又寄了回去。她说,那些孩子太苦了,不管自己多么需要钱,自己都绝不能接受孩子们的钱。最后,是孩子们的一封封信打动了她,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姐姐,你一定要好起来,一定要来到我们学校,我们都还没有见过你,我们想见你……”

  2005年6月,刚刚做完第三次化疗的李华芬忍着病痛,到贵州看望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李华芬向孩子承诺,等自己的身体好起来后,一定会来这里支教,和他们在一起。

  李华芬和孩子们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她的家乡淅川县委、县政府,淅川县滔河乡党委、乡政府等单位以及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纷纷为她捐款。2006年2月,她完成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病情稳定了下来。可是手术后不到两个月,她瞒着医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贵州,她要实现和孩子们之间的约定——成为他们的老师。

  今年春节过后,李华芬原本想去大水乡另一所更偏远的小学支教。她说:“华中农业大学每年都向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派三四名支教者,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大石的学生基本上都有人资助了,我去那儿比在这儿更能发挥我的价值。”但她的朋友、同事和当地政府的负责人都不同意,说她的身体条件根本就不允许;特别是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孩子及其家长们听说后,都纷纷流着泪挽留她,李华芬这才决定留在大石。今年7月,她又决定把在大石的支教期延长一年。

  李华芬说:“如果说我当初来大石是因为感动,那么现在感动已变成了一种浓浓的亲情。”

  今年6月,一部以徐本禹和李华芬为原型的电影——《杜鹃花开》在贵州省大方县开机,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在大石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华芬为学校和孩子们做了很多事,她和孩子们之间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限于篇幅,我们却只能截取其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之一

  “老师,我的妈妈病了”

  8月1日晚,李华芬回到学校后,突然说:“哎呀,忘记买药了。”

  我们以为是她吃的药,她说:“不是,是给学生准备的。”

  由于家里贫困,山里的孩子感冒发烧很少吃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华芬每次看病或从家乡回来,都要买一些常用的感冒药,以备急需。

  李老师这儿有药的消息传开后,不仅她所教的学生有病找她,其他年级的学生也来。

  有时,遇到病重的孩子,他们家里舍不得也没有钱给孩子治病,李华芬就带孩子去村里的一个小诊所看病、拿药。

  一次,学生郭靖的妈妈病了,他找到李华芬说:“老师,我的妈妈病了。”李华芬就跟着他去看望了他的妈妈,并给了她100元钱治病。

  片段之二

  “老师,给你吃糖”

  今年“六一”儿童节,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块糖,虽然只是普通的糖果,孩子们平时也很难吃到。李华芬说:“孩子们玩得、吃得都很开心。”

  吃完糖果后,一些学生去水池边喝水。由于喝水的孩子太多,一年级的李荣军被后面的孩子推倒在地,头碰在一块裸露的石头上,扎破了两个口子,血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旁的孩子吓坏了,就大声喊叫“老师,老师”。

  这时,李华芬正好站在离水池不远处的宿舍门口,听到学生的喊声,她急忙跑过去,只见小荣军满脸是血。她抱着小荣军匆忙跑进宿舍,找纱布和止血药,止血药找不到,只好把西药碾成末用于止血。

  就在李华芬给小荣军上药的时候,小荣军突然把紧握的右手张开,伸到李华芬面前,说:“老师,给你吃糖。”

  李华芬说:“听了孩子的话,我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说不清楚是被孩子的懂事而感动,还是因为心疼孩子而流泪,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片段之三

  “你教几年级我上几年级”

  8月2日上午,几个学生得知李老师回到学校的消息后,怕她寂寞,就来陪伴她(他们8月25日开学,李华芬之所以提前到校,她是想利用这段时间做些社会调查,看能否帮村民找到什么致富门路)。

  在李华芬做午饭时,一个叫张梅的女孩问:“老师,开学后你教几年级?”

  李华芬随口说:“还教五年级。”

  张梅说:“那我还上五年级。”

  我们问张梅:“如果李老师教一年级呢?”

  她答:“那我上一年级,李老师教几年级我上几年级。”

  李华芬说:“别听她们胡说。”几个女孩笑着跑开了。

  片段之四

  补课

  李华芬每半年就要进行免疫治疗,去年11月,由于去北京治病,李华芬耽误了孩子们一个多月的课。“最后,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心里很内疚,感觉很对不起孩子们。”李华芬说。

  今年5月,李华芬又该去北京治疗了,但她教的课还没有讲完,眼看快要考试了,她决定将课上完再去治病。

  5月26日,在上课时,李华芬突然感到头晕,腿和胳膊疼,差点晕倒在讲台上。她致电医生,医生要求她马上在贵州做骨穿检查。28日,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检查报告显示,李华芬仍处于缓解状态,未复发。她将结果告诉了医生,医生仍建议她必须尽快接受再次治疗。

  但李华芬仍坚持将课上完再去北京。她利用星期六给学生补课,直到上完所有课程,并把所教功课全复习一遍,才于6月中旬离开大石(“华芬志愿者会”的志愿者得知她要去北京治疗,争着给她买机票)。

  片段之五

  拉老师

  李华芬教的五年级共有46名学生,一年多来,她去44名学生家家访过;余下两名学生的家她也去了,但家里没人。她说:“家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学生的父母沟通孩子在校的情况;二是考察学生的家庭状况,为有意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确定资助对象。”

  今年春季,一天下午放学后,在几个学生的邀请下,李华芬决定去家访。由于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她就叫上两位同事陪同。

  附近的孩子听说李老师去家访,全都跟着她,一定要她去他们家。一个小时后,他们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两路的孩子开始往自己家的方向拉老师,她被学生拉得快晕倒了,有学生看到李老师不舒服,才停了下来。

  最后,李华芬和两位老师商定,由近到远,一家一家地去。那一天,他们共去了十几名孩子的家,回到学校,已是晚上10点多了。

  片段之六

  一块天麻

  2006年11月,李华芬去北京治病前,想给一位一直关心支持她的姐姐带点贵州的特产天麻。一天下午放学后(由于学生住得分散,一些学生到校需要走一两个小时,所以学校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在几个学生的陪伴下,李华芬去山里挖天麻。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学生回家后,把李老师找天麻的事告诉了父母。

  他们的父母第二天就到山上去找,杨庭艳的父亲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块。第三天,他就跑到学校把天麻送给了李华芬。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王校长说:“不仅学生喜欢李老师,家长对李老师的感情也很深,不然,他们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给李老师找天麻。”

  片段之七

  “不走,不走”

  8月2日,李华芬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就去学生高丽玮家家访。

  刚下过雨的山路满是雨水和泥泞,她一会儿跳过水坑,一会儿在路边的野草上把鞋子上的泥蹭掉。

  到高家后,不仅高丽玮的妈妈热情地接待李华芬,她年仅5岁的小妹妹也不时地端着一盘葵花子送到李华芬面前,说:“吃,吃。”

  等要走时,高丽玮的妹妹拉着李华芬的手说:“不走,不走。”如此三番五次。

  李华芬说:“《杜鹃花开》摄制组当初拍海报时,看上了高丽玮活泼的妹妹,我带她去了大方县,几天时间,我们都喜欢上对方了。”

  片段之八

  土豆和辣椒

  由于大石村没有场(集),买菜需要到乡政府所在地的大水,来回要走四五个小时,而大水的场也只有每逢星期五才有,李华芬他们六七个住校教师根本没时间去买菜。所以,去年大半年的时间,他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和肉食。因时间紧迫,他们每天早上只有吃清水煮面条,午饭和晚饭,除了土豆还是土豆。做法也很简单,有时间切成丝,时间紧时就切成片或块放在锅里煮,然后放些盐和油。

  今年情况好了一些,他们在校园开辟的两块小菜园里种的菜长出来了。另外,一位去学习的教师回来了,他的家离场近一些,能不时给他们捎回一些菜。

  贵州的雨水多,气候潮湿,需要吃辣椒驱寒除湿,而李华芬的医生却告诫她,她不能吃辣椒。但做饭不放辣椒,其他教师的身体就受不了,李华芬的膝盖和关节也会不舒服,所以,尽管大多数时候(特别是去年)是李华芬负责做饭(其他教师不会做饭),每顿饭她还是要放辣椒。她说:“到现在,吃辣椒对身体似乎也没什么影响。”

  片段之九

  电炉和水

  8月1日晚,到学校门口,李华芬一看四周没有一点灯光,就说:“坏了,晚上又吃不上饭了。”一拉开关,有电,她显得有些兴奋。

  李华芬说:现在他们做饭用的是一位好心人捐赠的电炉,但山区的电说停就停,一停电,他们只好去附近的山上捡拾柴火。即使有电,电炉用久了时常坏,有时,做一次饭,电炉能坏多次。

  那天晚上,李华芬把包放下后,就准备做饭。但她试了半天,电炉怎么也不通电。匆匆赶来的王校长接着修理,修了半天,电炉终于发出了红光,但很快红光又消失了。

  用水也是一个令李华芬他们头疼的问题。

  李华芬刚来大石时,他们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泉水旁接水,接不到水时,就去村支书家借。今年4月,另一位好心人给他们捐款从山上引下来一个水管,用水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但一下雨,水管就会被泥沙堵住,而贵州又是一个多雨水的地方,他们只好一次次地疏通水管。

  洗澡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李华芬说:“夏天还好对付,冬天只有不洗了,来这儿一年多,也习惯了。”

  记者附言:

  李华芬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在来支教之前,她曾认真地向当小学教师的父亲“取过经”。除了必要的教学法,她知道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是有爱心。

  李华芬不仅在教孩子们知识,她还利用她的魅力在尽力帮助他们。一年多来,李华芬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好心人给学校和孩子们的捐款,多则上万元,少则一二百元,这其中不乏在校生和打工者。

  李华芬不仅在帮助大石的孩子,她还联系好心人给大水乡另一所学校的112名学生交了书本费(贵州只免学杂费),给他们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

  李华芬支教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她还时常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家长。一年多来,她从家里拿了2000多元,目前,她还在资助家乡的一名孩子求学。

  李华芬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想告诉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们,是你们,是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无论我的生命有多长,我都会怀着感恩的心面对我生命的每一天,我要把这份爱心永远传递下去。”⑤5

  (摄影高帆)

  □本报记者任鹏秦兴利本报通讯员高帆

  耐心辅导学生功课

  用马驮回好心人捐赠的学习用品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