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润创新 温江科技创新突围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07:3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解读温江区建设“创新型城市”背后的精彩

  引言

  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变的,只有改变。

  随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教兴区”战略推进,曾经的田园,如今,却成了科技明星企业的“栖息”之所。这里,就是温江,“高科技成都”的创新高地。科技,正在让这座极具生态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迸发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今年,是温江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开局之年。谈到温江科技,一组数字不得不提及:

  2006年,温江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0.8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2%;今年1到6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16.3亿元,同比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4%。

  今年以来,全区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家;全区申请专利量达123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增长比列居成都市区(市)县第一。

  在温江,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是一条上升的弧线!而这条弧线的背后,则源于温江区委、区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从2006年起,温江区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每年区财政拨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鼓励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去年至今,全区科技项目资助资金已近1300万元。

  如此“大手笔”的创新投入,究竟将掀起怎样的“波澜”?连续三天,笔者走访了温江区科技局,以及区内企业、院所,获解了一连串答案……

  政府搭台“联姻” 解企业燃眉之急

  一边是科技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技术需求,一边是科研院所高“含金量”的技术与人才,原本相得益彰的供需双方,却由于条块分割的科技机制体制,而无法互通有无。

  要实现科技资源的互补与整合,把“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墙里墙外”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走出“围墙”,牵手才能水到渠成。深明此理的温江区科技局,在今年3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上,一边是科研院校代表,一边则是区内科技企业。没有空话套话,针对双方所需所求,座谈会直奔主题。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携手,就始于那次碰面。

  在温江区“安营扎寨”的四川维奥制药,是区内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枚“明珠”,企业生产的痔血胶囊,更是公司用了5年时间研发的“拳头产品”,但在成批量生产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小插曲”浮出水面——胶囊重要成分白鲜皮生长在北方地区,不适合南方种植,给企业大规模生产带来了不便。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白鲜皮在本地实现量产?企业不经意的一声叹息,却摆上了区科技局全局会议的案头。在此次院校、企业座谈会上,区科技局专门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与维奥制药方面负责人“对对碰”,需求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

  同时,为了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温江区科技局同时启动了痔血胶囊的工业化生产及中药白鲜皮GAP种植基地建设重大专项,设立30万元的专项技术研发资金,对该项目以及共性技术研发,给予重金支持。

  “我们不经意的一个顾虑,却引起了这样的重视,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此次采访中,维奥方面负责人坦言,以往,遇到技术问题,即使隔壁的科研院就能提供解决方案,企业也很难下决心“登门”,一方面是担心技术泄密,另一方面则是科研院所不一定愿意合作。“通过区科技局牵线搭桥,企业、科研机构心头都有了底,牵手合作也就显得自然很多了。”

   科技引领支撑 产业升级的“内力”

  在温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以前,我们种花卉靠的是土壤,而今,却靠的是科技。

  恒温设施搭建的透明苗圃房,全遥感的智能控制装置,智能化的增湿喷头……走进位于温江区花卉种植核心腹地的森禾种业公司,让人为之震撼的并非是满目红得剔透的“红叶石楠”,而是现代“西部花都”散发的科技魅力。

  “我们正准备把西南地区研发中心放在温江,现代农业要发展,必须依赖于对科技的重视,在这一点,温江区的思路是超前的。”来自浙江的森禾种业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眼下,在温江区科技局的帮助下,他们正在申请温江彩化木本植物新品种引育繁及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事实证明,我们最初落户温江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政府部门对企业项目进行跟踪服务、资金支持、技术扶持,这样细中求细的帮助,在我们企业布局的其它城市中,是很少见的。”

  据悉,今年,根据全区支柱产业发展,温江区科技局正在着力搭建一批共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就农业产业而言,将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以建设成都农业科学院为契机,依托农科院、川农大研究生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扩大以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规模,实现助力产业升级,环环相扣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两拨千斤 西部花都的“蓝海”战略

  作为现代“西部花都”的温江区,花卉种植一直是全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然而,要实现整个花卉产业链的升级,单纯依靠把项目引进来,大面积重复种植的模式,道路无疑会越走越窄。

  如何拓宽产业升级的“视野”?眼下,一条依靠科技创新的“蓝海”战略,已在“西部花都”雏形初具——经过为期两年的研发,位于温江区的市第二农科所,与温江区万花花卉公司研发的“川派盆景”无土栽培技术首获成功,该项科技成果将首次为我国木本植物出口国外打开通道,而首批无土“川派盆景”将在年内“扎根”欧盟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风险大,这决定了我们的研发资金缺口很难通过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温江区科技局提供的15万元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无疑是雪中送炭。”谈到最初研发遭遇的资金瓶颈,项目技术负责人桑有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谢”,“没有这笔钱,我们项目不可能进展这样快、这样顺利,研发周期可能还得延长两年。”

  然而,单纯地增加科技投入,并不必然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深谙此理的温江科技局,正在构建一个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经历了创新资金引发的“阵痛”,如今,正是在这种区域创新体系下诞生的“无土盆景”新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目前,整个研发投入已达300万元。

  15万元的科技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地“撬动”起“产学研”结合的杠杆,激发了企业300万元的创新资金投入;不仅实现了温江区1000万元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放大效应”,也让打造“西部花都”的温江,增添了更多“底气”。

  温江科技“上演”的精彩,将让人为之更加注目!采写 缪琴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