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换爱心 热情募热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15:58 新民晚报

  上午11时至下午4时30分,铁路上海站南广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个时段,一辆标识鲜明的流动采血车都会准时出现在广场正门西侧的一块空地上。据说,它每天都“满载而归”。采血车的车头上新近贴出了一份关于本市临床O型、AB型用血量增大的《寻型启事》——请您行动起来,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

  记者听说数据,有了“疑问”。在得到闸北区血液管理办公室“最近20多天来,每天在这里献血的平均不少于80至90人,最多一天有120多人”的明确答复后,一探究竟的冲动倏然而生。

  毕竟,这是一个在平日里都不容易做到的“献血纪录”,这是在一个所有人静坐着都流汗不止的酷暑季节。谁在炎炎烈日中热忱依旧?

  采血车内“座座有人”

  人多。年轻人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多。这是三个强烈的印象。

  本月上旬最高温度突破39℃的那天,记者站在了铁路上海站南广场的流动采血车前。朝里望去,普通客车改装的采血车前部安有4张供献血者用的软椅,车厢后半部分是面对面的两排长凳。此时是下午2时30分光景,车外行人稀少,车内却“座座有人”。

  记者以先来后到的顺序,一一询问并记下了正在车上等候的部分献血者的姓名、年龄、职业和“捐献原因”:小吴,22岁,江苏靖江人,暑期正在上海参加一个技术考试。“前几天路过这里看到有采血车,感觉很好,今天专门抽时间来的。”

  小吕,21岁,山东济宁人。“大专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找到了你们金山廊下。但天太热了,只做了4天。车下一名穿白大褂的姐姐动员我献血,留一份纪念也挺好吧。”

  小张,贵州贵阳人,28岁。“一直在上海做小生意。去年夏天回家前想献血的,结果血压偏低。这次合格了!”

  小金,吉林延边人,25岁。“旅游来上海的。这没啥的。顺便我也想查查自己啥血型。”

  ……

  小谢说:“西南交大的,在上海读语言,马上去德国读书了。今天是送来这里玩的同学回去。碰上了,就献呗。”小郑说:“西南交大的,来上海玩。同伴讲我这两天身体不太舒服,不让我跟着献血。我才不理他呢。”完了,她扭头笑起来。

  大嗓门的张同学让记者在1小时的车上采访中第一次听到了“上海口音”。“来送考取大学的同学。辰光还早,阿拉就上来了。伊18岁还差几天,我正好轧进年龄线。有一点点怕,不过用不着告诉阿爸姆妈咯。大人了!”

  望着络绎不绝上车献血的人们,5年来一直在这辆采血车上的护士盛蕙萍也感叹不已。“最多时,我一个人一小时就要抽20来份血。嗨!”

  “招募”推进无偿献血

  除了无偿献血者,负责闸北区献血工作的陶福珍主任对另一批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同样深怀敬意。她建议记者“下车去,见见散落于广场各处、见人就‘搭讪’的招募者”。

  戴眼镜的李铮在卫生系统当团干部,一副书生相。“您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最近上海临床血源紧缺,如果身体健康,请您参与献血,行吗?”“请您为需要用血的病人献一袋血吧,献一份血就是献一份爱心!”为让自己能勇敢地站出来为献血而“游说”,小李反反复复“设计”了好几套“开场白”。

  从“怯场”“冷场”,到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与陌生人“切入正题”,李铮、毛嘉宏、陈倩、孟琼等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如今已不仅是关键时刻慷慨捋袖的志愿献血者,更是愿意拿出自己双休日、午休时间去人流集中的地方宣传,能够“滚雪球”般影响他人、鼓动他人献血的志愿招募者。目前在闸北区,这支队伍有近200人。

  在一家出租车公司医务室做厂医的吕廉廉,是“无偿献血招募者”队伍中的一名“状元”。吕医生说“已摸索到了一些规律”,“先对人家笑一笑是法宝”,而且“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很好沟通,很有爱心,很肯自己拿主意”。就在记者采访的那个下午,她先后在广场内向10个人宣传献血,结果8个人“招募成功”。

  问起这支招募队伍的来历,原来缘起于今年“七一”前夕闸北区卫生局30多名党员干部的一次志愿者活动。他们从铁路上海站广场边献血边宣传中尝到了甜头,“组建一支专门的招募志愿者队伍”的设想应运而生。又因为进入7月后高温不断血源偏紧,在占本市无偿献血总量七分之一的闸北区,“招募”成了全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的一种新尝试。

  高温在延续。医疗救治在延续。献血在延续。招募行动也在延续。

  当我们对数百家医疗机构、十数万白衣天使心存感激的时候,请一定铭记同样为这座高温炙烤下的大都市的健康安全付出了格外多热情与热血的好人!

  铁路上海站流动采血车车上车下发生的故事,是一个典型。

  首席记者施捷

  

热心换爱心
无偿献血招募者正在招募献血者楼文彪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