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渔民的“生态经”

2012年10月20日06:44  大江网

  莲湖乡,四面环湖,位于鄱阳湖中央的小岛上,一条长长的堤坝把这个岛乡与外界联起来。秋日的鄱阳湖碧波荡漾,三三两两的白鹭在湖边悠闲地觅食,几艘渔船静静停靠在不远的湖岸边。10月11日,鄱阳县莲湖乡表恩村渔民高德富,乘着小船巡湖,察看养殖的鱼儿是否生病,巡查水面的围网是否破损。

  眼下,正是鄱阳湖的枯水季节,本是渔民最轻闲的时候,可高德富每天巡湖是必修课。高德富告诉记者,他家承包的3000亩水面,养殖了青鱼、鳜鱼、螃蟹,再过10来天就是起螃蟹的时候了,估计今年可收获螃蟹5000公斤。鄱阳湖的鱼儿鲜美,从来不愁销路哩。

  今年55岁的高德富,打过20多年鱼,2005年开始放下渔网,变捕为养,还带动了一批渔民通过养殖致富,成为全村名副其实的“渔老大”。

  从小在鄱阳湖渔船上长大的他,记忆中的鄱阳湖浩浩荡荡,几乎没有枯水期。“打鱼靠天吃饭。近年鄱阳湖水位越来越低,鱼也越来越少,打鱼生活辛苦,收入没保障。同时,竭泽而渔的方式,也不利于保护渔业资源。”

  然而,高德富转产养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缺少技术,亏损是家常便饭。为提高产量,2006年,他投入几十万元,搞起网箱养殖,但由于养殖密度大,鱼容易生病,还要经常下药。一次,他用网箱养的鳜鱼发病,相互传染,结果1万多尾鳜鱼全部死光了。痛定思痛,他带头拆除了湖面的500多只网箱。高德富还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湖区养殖户放弃网箱养殖。他深有感触地说,“网箱养鱼投入大、见效快,但投放饵料对水质的污染,同样明显。现在放养的鳜鱼不仅比网箱养殖的味道更鲜美,而且保护了环境。”

  2007年开始,他又在村里第一个养起了螃蟹。他先请来水科所的科技人员测水配方,然后四处学技术,引进安徽的客商合作养殖。第一年螃蟹养殖成功后,他开始组建合作社,与村民共同养殖,他养的螃蟹也因个儿大、肉质鲜嫩,声名远播。

  高德富并不满足。他凭着20多年的捕鱼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将青鱼、鳜鱼、螃蟹进行套养。青鱼吃螺丝,鳜鱼吃湖里的小鱼,螃蟹吃湖底的水草,通过自然生态链,达到生态平衡。老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立体生态养殖,既节约了水面,保护了环境,每年还可减少投入10多万鱼料。如今,他养殖的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在上海、江苏等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看涨。尽管今年养殖面积减少,但产量和经济效益却得到了提高。

  尝到生态环保养殖甜头的高德富,如今环保意识更强了。他说:“我们都是喝鄱阳湖水长大的渔民。靠水吃水,更要保护好这湖清水。保护湖水,就是保护我们的资源和子孙后代的饭碗。”

  本报记者黄颖

  (原标题:一位老渔民的“生态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媒称日美拟取消夺岛军演避免刺激中国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台湾电视台播出淫魔富少不雅照遭处罚
  • 财经消息称日化巨头将对洗发水洗衣粉提价10%
  • 科技摩托罗拉移动每况愈下:吞噬谷歌利润
  • 博客官员名片特殊作用 朝鲜的幸福家庭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忠告
  • 教育揭秘富二代教育问题:贵族式留守儿童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