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刘建永 实习生 娄玲姗
1月18日,首批民营银行中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试营业。作为首家号称没有网点、仅依靠互联网的新型银行,尽管只是内部系统测试却也吸引了市场关注的目光。据微众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该行正式开始营业还要等到三四月份。如今,时间已指向3月。微众银行距离正式营业恐怕不远了。互联网银行,即将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逐步放开市场,其中包括银行等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因而进入中国。当时,有一种说法叫“狼来了”,认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抢了中资银行的饭碗。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互联网银行汹涌来袭,对于传统银行行业而言,这一次,“狼来了”是否将真实上演?本报特邀两位专家学者,与您一同探讨这些话题。
互联网银行传统银行差别何在?
长江商报: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的区别、优缺点在哪里?
吴波: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属性和数据多样性,互联网银行的背后是强大的商业服务系统及其所积累的动态变化着的庞大市场数据,相比而言,传统银行的数据在动态自我增长能力、多样性、个性化、覆盖面、交易背景支持等方面都与互联网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银行在规模、权威性、准确性、结构化、主流性以及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汤继强:我们且不说银行本身的优缺点,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被适用的范围和覆盖的区域是有巨大差别的。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总体水平、国民素质、使用银行业务的客户水平的不平衡状态在世界范围内难寻。客户水平的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如在北上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银行业服务的对象无论是集体用户或个人用户,总体平均水平偏高;对于老少边地区、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客户对传统银行的依赖会更强。再一个,从各地试点的情况看,互联网银行目前尚未进行大宗贸易,主要开展的是初级、小额的打车、订房等日常生活中的业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或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互联网征信如何确保公正?
长江商报:对于互联网银行而言,将大数据转换为有用的信息,用以对借款人征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央行要求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对于互联网银行意味着什么?
吴波:在新的征信格局下,互联网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客户群体中所积累和沉淀的巨大信用数据、征信潜能和技术体系、数据规模的作用,这既有利于互联网经济生态的完善,也有利于中国整个市场经济生态的健康进步。
汤继强:过去,除了央行有信用评级之外,民间、市场化的征信体系基本没有。央行最近印发了《通知》之后,要求8家市场化企业做好这种准备,我认为这对互联网银行是一件非常好的消息。要求8家市场化企业做好这种准备,我认为这对互联网银行是一件非常好的消息。我国金融主管部门批准了这件事情,表明互联网银行可能会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长江商报:征信的独立性、公正性是否值得关注?
吴波:要想保持互联网银行在征信业务方面的独立性,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切断其在与投资人的交易系统和利益格局之间的关联,尤其需要防止互联网银行的征信业务变相成为其背后不同的微商体系之间进行全面竞争和博弈的工具,这将产生对于互联网银行征信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以及用户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
汤继强:保持征信业务的独立性需要国家构建框架,目前国家在法律法规的建制上有滞后的现象,8家企业要想彻底地保持独立性,任务艰巨。
长江商报: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征信上是否有互补性?
吴波:未来金融系统应该形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在包括征信在内的各专业金融业务等领域相互补充、全面协作、共同进化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的是,一方面竞争将在传统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互联网银行与互联网银行之间、传统银行和微商业银行之间同时展开,并不可能出现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各自捆绑成为两大阵营展开竞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之间将会形成竞合关系,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竞争与合作所占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但都改变不了互联网银行向传统银行学习金融文化理念、业务技能等,同时传统银行向互联网银行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交易数据等在内的所有大数据以改进征信服务水平的事实。
汤继强: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具有一些不相容性,这基于它们自身的游戏规则、系统性的不同。互联网银行的征信评价,客观上和传统银行的评价具有互补性,但是能不能弥补它们之间的鸿沟,能否让互补性实现有效性,我认为将是一个问题。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撮合机制。靠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靠行业自律来撮合?这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很难判断,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尝试合作还需要努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有可能出现类似互联网金融的新的商业模式。
银行业革命已经到来?
长江商报:互联网征信背后,是互联网银行的大步向前。这是否预示着一场银行业界的革命即将开始?
吴波:互联网银行进入人们的日行生活,一方面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金融服务体验,更重要的是在部分领域将颠覆性地创造和发展出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其总体方向必然是让用户产生更加完美体验、接受更加完备服务、获得更大的用户价值,所以总体而言,互联网银行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和银行界的既有格局,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汤继强:中国在金融管制上是严肃的。未来是否将有一场银行业的革命开始,对此我持积极、谨慎的态度。从理论趋势上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预言:“资本主义在2050年将会市场稀缺,逐利的模式将会消亡,随之被取代进入共享的时代,过去自由竞争的市场的东西不行了,这一切变化的推动力就是互联网。过去的市场价值变成追求共享价值,众筹社会资本、民主化货币、社会信贷等方式会取代传统方式。”按照杰里米·里夫金的逻辑来讲,我们不敢说这是金融业的一次新革命。对此,我持谨慎的态度。科斯认为,改革不会从中心区域开始,都是从边缘革命、边缘创新开始。基于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我不确定互联网银行就是中国金融改革唯一的探索途径,或许以后金融界还会玩出更高明的创新。未来会有一系列这样的金融创新产生,谁能够颠覆传统模式,还不好确定。
互联网银行取代传统银行?
长江商报:不少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是否终将代替传统银行,将“狼来了”变成现实?
汤继强: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若干年后会出现两者相互融合的态势。未来两者之间会找到一个最大的公约数。互联网银行向前进步一步,传统银行改革升级。传统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银行替代传统银行需要时间。
吴波: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将长期共存,这是因为在任何时代和技术背景下,机遇个性和共性的需求总是同时并存而不可能消除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说互联网银行在中小企业、个性化消费和供给、中小额结算、多元化投融资业务等领域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那么传统银行在大宗结算、规模效应、高端金融服务、标准化消费和供给、大型企业集团和挂国公司乃至家族企业服务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不过,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的是,传统银行在新的知识和信息机制的推动下必须加速自身的进化,尽可能消除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传统”,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会发现,许多所谓的传统银行已经发展形成与其若干年前的业务结构相比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全新业务面貌,比如以互联网银行在个人化和个性化消费方面的交易背景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就很可能为传统银行所借鉴和吸收,不排除传统银行为了数据目标,在加大自身传统交易背景数据挖掘的同时,选择适当时机进军互联网银行的后院。
吴波
被世界IT实验室评为“中国网络论坛十大主持”,被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与博客网评为“中国十大博客人物”。扬州市投资资本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副主席、知名财经评论员。
汤继强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客座教授,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华西)顾问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青年经济学家,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理论创建者。
(原标题:互联网银行,一条搅局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