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佑路,见证“锡矿大王”创业史
华人垦殖海外的历史悠久,在各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马来西亚作为华侨海外闯生活的重要地点,记忆尤多。新华网曾援引一份不完全统计的数据称,马来西亚14个城镇中,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起码有77条之多。其中较多的城市是:吉隆坡15条(有人称早已超过20条),新山、芙蓉各14条,槟城13条,怡保6条。华人勤奋肯干,且敬祖尚贤,这些道路就是华侨杰出成就的最好说明。
在吉隆坡,有一条以华人命名的道路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陆佑路。
文:卜松竹
99元起家成长为商业巨子
陆佑(1846年~1917年)是杰出的商业奇才兼慈善家,也是吉隆坡同善医院的创办人之一。陆佑路是吉隆坡市西南一条最长的干道。
1845年,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陆佑诞生在广东新会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陆佑离开家乡,加入了到海外去寻找新天地的人群中,去了马来西亚。早在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注意到陆佑的不同之处,认为他并不是那种单纯地为了赚钱而外出做工的谋生型农民,也并非一个天生的冒险家。他的出洋,更多地可能带有“避乱”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到海外去寻找一块安居地。
陆佑最早受雇于新加坡的一家商店。经过四年的勤俭刻苦,凭着攒下来的99元工资,在同一条街上开了一家名为“兴隆”的小商铺,并从此开始奠定以“兴隆”闻名的事业基础。五年之后,22岁的陆佑将小店委托朋友合作经营,自己则一头扎进了当时在华侨影响力范围内的霹雳州的拿律锡矿区。在与朋友的合伙下,之后作为其事业核心业务的矿业,正式运转起来。
但好景不长,在1873年的一场帮会械斗中,陆佑参与的矿山被敌对的人马摧毁,生意被迫结束。这次大规模械斗使陆佑损失巨大,事业一落千丈。为尽快扭转局面,他努力争取到了一份供应粮食给英国驻军的合同,借此渡过难关。之后他再度投身锡矿工业,不过随着19世纪70年代的锡价大跌,他又一次陷入麻烦,到了破产的边缘。危急之时,他之前向英方提出的承包甘文丁地区税捐的方案得到了批准,之后又有新的锡矿发现,他奇迹般地重回巅峰。
晚年主要转向不动产
1882年,陆佑回到阔别24年的故乡。4年后重回大马,选择吉隆坡作为事业的大本营。头一年,一场大火将吉隆坡建成区烧毁大半,百废待兴。当地实权人物急需陆佑这样既有资本、又有领导能力,同时有着深厚中国关系的商人来领导重建城市。他在重建工作中获益颇丰,更重要的是,获取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进一步巩固了他和当地政府等的关系。
陆佑继续在承包税捐方面深入。承包税捐是指个体或商业组织向政府承包饷码,每年或一段时期内缴付一定金额而取得对某种商品专利买卖权。税饷收入是早期殖民政府主要财路来源。陆佑从1890年起至1907年,承包四州府各地区的饷码,获得巨额利润。他用这些钱购置产业、股票、投资种植业并涉及多方面的投资。
但随着来自欧洲的竞争者将价格高昂、效率高效的大型挖掘机投入锡矿等矿业生产,陆佑和许多采取较为粗放的开采方式的华商一样,在竞争中渐渐居于劣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华人资本本来占据相当比例的橡胶种植业中。随着在实业领域的后撤,到晚年,陆佑将资本主要投入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方面。这些城市中繁华的街道、旅馆、剧院、商业楼宇等,大量集中到他的手中。同时他还接收了同乡黄福所创建的新加坡广益银行。
陆佑是马来西亚华侨创业史中的一个奇迹般的人物。时人评价:在一代人中积累起如此巨大的财富,是前所未见的。他屡遇艰辛,却总能度过难关。陆佑路记录的这段华侨创业史,值得后人仔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