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8月31日12:58 齐鲁晚报

分享

  原标题:女排精神35年从未过时

  低开高走,逆转夺冠,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让极富时代特点的“女排精神”再一次被广泛提起。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其中经历了哪些变迁?在新的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女排精神?曾经激励一代人奋进的女排精神,还能再次发挥作用吗?

  本报记者 李志刚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在那个十几寸电视机都是全国稀缺品的年代,大家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社会百废待兴却又没有探索出明确的出路,多少人处在迷茫之中。

  当民族自尊心亟待建立,社会情绪需要集中释放,就在这个时候,身为集体项目的女排站了出来。1981年,中国队在日本拿到世界杯冠军,随即开启五连冠辉煌之旅。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中国队连夺五次世界大赛冠军,以郎平为代表的那一代人,成为当时国人的偶像,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成为时代旗帜。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最为响亮的口号,“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黑白电视机与收音机喇叭中的女排比赛吸引全国人关注;国内很多工厂标语直接写着“学习女排精神,保证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甚至在全国号召学习女排精神时,《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女排精神成了当时中国女排留下的一份历史遗产: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对于大众而言,它因契合时代需要,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国女排从此成了“拼搏”的象征,其影响远远超出体育范畴。

  女排也曾迷失自我

  凡事有高峰,就有低谷。史诗般的“五连冠”后,中国女排陷入低潮,自1986年至2003年,17年未能成为世界冠军,其间的“让球风波”更是被指责丢失“女排精神”。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以0:15、9:15、2:15直落三局负于当时的苏联队,其中第一局0:15被“剃了光头”,简直是匪夷所思。

  当时有人分析,中国女排这面鲜艳的旗帜,其实也有自己难以避免的“黑点”:这群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的姑娘们甚至开始左右逢源、上下通达、居功自傲,训练时已经无心于摸爬滚打;队伍更新换代,老队员之间、新老队员之间矛盾重重、内耗不断;平时,有些姑娘一有困难就去“找领导”,教练的权威大打折扣。

  而在2002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队为选择对手先后有意输给希腊和韩国队。论实力,中国队在希腊、韩国队之上,而且赛前教练陈忠和还曾表示“不怕韩国队”。但最终,中国女排却输了。一时间,“假球”、“黑球”之骂声不绝于耳,赛后时任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发表了公开致歉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女排在国际排坛不仅是成绩好、球艺精,在精神风貌、队纪礼仪、促进交流等方面也享有较好的声誉,而由于我们的错误,大大损害了中国女排的形象。”

  知耻而后勇,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在先输两局的不利形势下,连扳三局以3:2翻盘战胜俄罗斯,时隔20年重夺奥运冠军。

  女排精神应与时俱进

  本次里约奥运会上,对于媒体铺天盖地的“女排精神回来了”,主教练郎平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她说离开了日常的积累、艰苦的训练,光靠精神是肯定不行的。事实上,女排精神应该与时俱进,重提女排精神也要避免功利化的陷阱。

  曾几何时,中国女排赢了就鼓吹“女排精神仍在”,输了就贬斥“女排精神涣散”,女排精神一度成为中国女排的沉重包袱。作为特殊年代的产物,当年中国女排借鉴日本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法,强调团结拼搏,也不乏严酷服从,这曾经帮助女排创造辉煌,但有时训练不科学,教练意志过度武断,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赵蕊蕊在不具备重返赛场的条件下被迫上阵,结果只拼了几分钟便再度骨折。

  善待个体,是新时代竞技体育的共识,郎平在去年世界杯前坚持让惠若琪疗伤,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今后还应贯彻到女排精神中。当然,女排的团结拼搏也值得很多人学习,在赛场上完整发挥自己,这是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代表国家来到奥运赛场,拼杀不只为胜负心,也为国家荣誉。

  明知不会赢,也要拼命打。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深化改革,新的时代,整个社会依旧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但这种鼓舞,不应该是唯结果论、唯金牌论。“胜不骄,败不馁,遇到挫折及时调整,迅速反弹”,有了这种信念和决心,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取得新的进步和提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 责任。

相关阅读

十信

他问的实际上是我现在还相信什么。我当时没搂住,说了三点,其实,我当时想到了十点。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疼自己了

现在年轻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这一代人变得具体了,了解自己了,知道疼自己了。

王毅摆平最微妙的三角关系

与当前中国最别扭的国家,一个是老对手日本,一个是新冤家韩国。钓鱼岛争端,前几天日本还不迭声地抗议再抗议;部署萨德系统,更让中韩关系立马由蜜月翻脸成了冷战。

笑面虎or鬼见愁,你更喜欢哪一款上司呢

今天的故事有两个主人公——甲处长和乙副处长,两人共事多年,行事风格不大相同。

  • “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侦破始末
  • 程鹤麟:安倍撒钱非洲是要贿选吗
  • 杨虎城之孙:张学良为何拒谈祖父?
  • 萨苏:日本文化输出水渗沙滩不断伸展
  • 这部神剧又破了今年TVB最高收视纪录
  • 暖小团:年轻时被男人骗一回也没什么
  • 日内瓦:和钟表一样精致的还有风景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