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花园城市”如何从构想变为现实
原标题:“花园城市”如何从构想变为现实
社 科
郑渝川
1898年,48岁默默无闻的英国速记员埃比尼泽·霍华德出版了一本《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这本书的销量并不理想。几年之后,在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的书名后,霍华德开始迎来其人生的巨大转折——在人生前50多年里,他始终默默无闻,但在那之后因《明日的田园城市》引起的巨大影响,直接导引了西方世界国家在20世纪内重塑城市,依照规划科学、人居幸福指数和绿色环保指数来设定城市功能分布,他本人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城市学家,被誉为“花园城市”、“田园城市”之父。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成功不是偶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当代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彼得·霍尔与英国社会和环境事务评论家科林·沃德合著的《社会城市:再造21世纪花园城市》一书,开篇即向读者介绍了《明日的田园城市》的写作背景。
近代的工业革命及19世纪下半期在美国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城市化的扩张浪潮,但相应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却严重滞后。不仅如此,盲目快速扩张的城市,在其不断扩充的规模、居住人口和功能超过某一个临界点后,其运转效率也必然发生下滑。长期以来,工业化不仅形同城市化的代名词,很多时候也意味着纸醉金迷与悲惨的贫民窟共存,而在贫民窟之外,所谓的城市中产阶层也如饼干夹心那样,被挤入拥挤逼仄的小格间,基本的健康卫生状况都不佳,更谈不上发展文化等方面的爱好。
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写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时,虽然只是个速记员,但他本人受到了19世纪晚期欧洲特别是英国各种社会和思想流派的影响。《社会城市:再造21世纪花园城市》一书也介绍说,霍华德阅读非常广泛,批量读完了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作品。埃比尼泽·霍华德希望建设的花园城市,其实就是经过功能和人口疏解,在原有的特大城市周边远郊建设一批中小型城市。这些中小型城市的中心区域不再是通常的高密度办公建筑和商业区,而将分布一个巨大的公共花园。一旦某个花园城市饱和,便再度在周边远郊建设新的花园城市。要让花园城市(群)服务特大型城市成为可能,霍华德创造性地提出了城际高速铁路的构想。
花园城市构想从无人问津,到成为热门传播的公众议题,再到转为公共政策,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二战结束,伦敦、曼彻斯特等英国特大城市面临重建城区、修补战争创伤的挑战。1946年,英格兰新城法案通过,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建造了28座新城(即霍华德生前建言的花园城市)。英国政府不断调整新城建设思路,待到20世纪末,在伦敦之外,已经形成了分别以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的都会群,大城市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通勤距离通常只有20公里。花园城市梦想还分别在法国、俄罗斯、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家落地开花,有效地避免了这些国家的大城市因经济发展而跃升为所谓的超级都市,形成了产业联系紧密但在地理上形成生态分隔带的城市带。
当然,花园城市构想被付诸实施,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破坏。《社会城市:再造21世纪花园城市》指出,大量建造新城造成了对于乡村的大肆掠夺,使得灌木、湿地、丘陵、荒野都大面积消失。在那之后,英国政府开始终止城市化开发对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书作者指出,在加快推动旨在疏解特大城市拥堵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重视对于乡村的生态及社会关系、文化、民俗保护。
在21世纪的今天,花园城市构想还有生命力吗?书作者指出,这个构想针对的是19世纪90年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仍部分存在,但另一些问题也呈现出别样的形态,需要进行充分研判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