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周六,天刚蒙蒙亮,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王店子村,开三轮车的老人、骑电动车的小伙子、抱着孩子的妇女……三三两两地来到村口的潮白河边等待摆渡过河。
潮白河对岸是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村子位于北京东六环外,东面紧邻潮白河,10分钟车程就可到达京沈高速西集入口,再一路向西,便可以到达北京东四环。村子里也有直达北京地铁八通线的公交汽车。据了解,这里也是规划中的北京“大七环”(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周边。
乘船过河,对于生活在王店子村的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的常态。乘着将近8米长、由铁皮和木板拼接而成的摆渡船,不到两分钟就可以横跨初春时约70米宽的河面。如果不渡河,村民们也可以通过潮白河上游和下游的两座桥进京,只是需要绕行几十里。
王店子村人李国新驾船的这个渡口虽不是潮白河上的独一家,却是离两个村子最近的。他的收费标准是单人1元,自行车、电动车两元,汽车10元,两岸村民渡河不收费。前阵子,因为一条“燕郊人走水路避堵进京”的新闻,渡口在网络上火了一阵。之后连续几天,潮白河上空不时有媒体的无人机飞过。
临近上班的时间,摆渡船上载着满满一船人和他们各自的交通工具——电瓶车、三轮车、小汽车——往返于北京和河北之间。乘客们去北京打工、上学、购物、看病……大多早上6点出发,晚上六七点回到河北。偶尔也有居住在河北燕郊、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北京白领、打工族为避开堵车从这里绕道进京。
两个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北京、香河县城等地打工,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也会到村外找些零工。平日里的尹家河村和王店子村宁静而空荡,只能偶尔在田地里看到三三两两耕种的村民。
每天下午,家住王店子村的李淑秀会带着4岁的孙女到隔壁村的学校去接她7岁的姐姐王思铜放学。放学时间一到,王思铜就会和其他穿着艳丽、拉着拉杆箱书包的孩子一起出现在校门口。55岁的李淑秀说,和很多留在村子里的老人一样,她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照看孩子。
和李淑秀同龄的王店子村村民王洪方,每天早上都会骑着电动车,和几个同村的乡亲一起去河对岸的北京西集镇的工地上做工,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7年。王洪方说,相比河北,他更愿意到北京的工地上干活,虽然两边给的工钱差不多,但北京的工期更长。楼房、公路、桥梁……以城市基建为主,工程一个接一个,他能接的活儿也就更多。
今年57岁的李国新已在这里摆渡了30余年,是这个渡口的第四代摆渡人。李国新的女儿偶尔会来渡口帮忙,她紫色的短发和崭新的球鞋在泥泞的渡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女儿并不想继承渡船的家业,李国新对此不置可否。每天,李国新穿梭在潮白河的两岸,“一会儿在北京,一会儿在河北,我是河北和北京的综合产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