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5月7日电 题:“蛟龙”南海峡谷探险记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月6日搭载科学家潜入南海东北部海底,遇见非同一般的深海峡谷景象,经历了一段独特的旅程。
“蛟龙”号潜入深海,是为了探索海底浊流。我国南海东北部发育着大量的海底峡谷,是全球公认的研究现代海底浊流的天然实验室。
刚抵达海底就遇上“陌生环境”
7时11分,“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到达水面,5分钟后开始下潜。8时57分,“蛟龙”号抵达2900多米的预定深度,开始作业。
“作为主驾驶,抵达作业区后,我按照科学家的要求驾驶‘蛟龙’号找沙波。下潜之前,以前的研究资料和科学家推测这里是沙波,下来一看,并不是这么回事,地势起伏要更剧烈一些。”实习潜航员刘晓辉说。
这是“蛟龙”号的第140潜次,也是刘晓辉第八次随“蛟龙”号下潜和第二次主驾驶“蛟龙”号深潜海底。随他一道下潜的是曾下潜过60多次的潜航员唐嘉陵、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毕乃双。探察海底浊流,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的科学目标之一。
深潜归来的毕乃双告诉记者,刚下到海底时,就遇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这里的地势与原来所见文献以及自己的推测完全不同,原以为是浊流冲刷下来的堆积型沙波,而实际上是侵蚀型沙波。”
海底渔网让“蛟龙”号吓了一跳
唐嘉陵说,驾驶“蛟龙”号这么些年,这还是第一次走海底峡谷。这里相对于其他海底能见度低,平时能看到五六米深的海底,这里只能看到二三米,驾驶要更加小心些。
“12时44分,我们在近底航行时发现废弃的旧渔网,这个对潜水器很危险,一旦被卷入‘蛟龙’号的推力器,就会导致潜水器失去动力。发现渔网后,我们第一时间避开了渔网。”刘晓辉说。
让唐嘉陵和刘晓辉吃惊的是,这里离陆地虽然很远,但人类活动非常明显。峡谷里的垃圾非常多,见到了很多塑料袋。塑料制品的降解周期长,对海洋是一种污染。
“我们执行任务时会遇到各种潜在的威胁。这一带海域是航线,也是渔场,过往船只多,渔网等潜在的威胁需要我们驾驶‘蛟龙’号时更加谨慎。”唐嘉陵说。
峡谷两岸陡崖让“蛟龙”号直升8米
在峡谷航行时,下午两点左右“蛟龙”号发现陡崖。刘晓辉说:“通过‘蛟龙’号测扫了解到这个陡崖高达七八米,于是我操纵潜水器垂直上升。”
“驾驶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对航行控制要求比较高,抵近观察,发现是陡崖后,要立即做出反应。”刘晓辉说。
“蛟龙”号探察浊流用“绝招”
“这里不只是浑浊的世界,也有一些生物不时出现在眼前,如珊瑚、海葵、海绵等。其中,一只巨大的海葵附在石头上,以前很少见过这类海葵。”刘晓辉说。
“蛟龙”号按计划进行了测深侧扫调查,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资料,同时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了一些样品,带回了9管短柱状沉积物样品,16升近底海水,裂黑珊瑚、丑柳珊瑚、海绵、海葵各1只。
“百闻不如一见。‘蛟龙’号利用近底测深侧扫、高清摄像和精准取样等特有的技术手段,获取了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为南海浊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推动南海海底浊流的深入研究。”毕乃双说。
15时1分,刘晓辉驾驶“蛟龙”号返航,17时5分回到“向阳红09”船甲板,顺利完成第二轮实习潜航员独立主驾驶训练。本次航行最大潜深2980米,水中时间9小时54分钟,海底作业6小时4分钟。
刘晓辉说,这次在海底峡谷主驾驶“蛟龙”号,相对于其他海底能见度低,在对沉积物取样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机械手取样效率不高,唐嘉陵作为“老司机”介绍他的操作习惯和经验,随后取样效率大大提高。
“140潜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二批6名实习潜航员按照预定计划全部完成第二轮独立主驾驶操作,具备了转为初级潜航员的基本条件。”本航段现场指挥部总指挥邬长斌说。
责任编辑:李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