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5月4日,北大迎来建校119周年校庆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60余位北大师生登上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在“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上,通过视频呈现和现场讲述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北大故事。这是当下的北大:从学术到教育,从校园建设到北大情怀,他们将北大发展全景呈现;这也是未来的北大:他们放眼世界、展望明天,发出了北大人响亮的声音“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本网精选在五四交流会现场和视频中出现的学者和同学们,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示北大人的风采。
初来的路: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1998年9月,有一位叫陈鹏的学生走进了北大校园。他来自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手里拿着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虽在这之前他从未踏进燕园,他与北大却曾经两度“相逢”。
陈鹏第一次“相逢”,是在理想中。
陈鹏对化学的兴趣是好奇心使然,“到今天,让我这么孜孜不倦地努力,首先也是兴趣使然”。他小时候就对自然世界的变化很感兴趣,而化学有颜色的变化、物质的转化,让他从中学接触化学以后,一下子就对这门科学奇妙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同时,陈鹏喜欢动手做一些事,化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他再适合不过。
中学时,陈鹏感到课本上简单的内容不够深入,因此参加了化学竞赛,并以北大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结果,他在化学竞赛中做得也“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感兴趣,以甘肃省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全国竞赛,被保送到北大。
第二次“相逢”,是在电视上。
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彼时,身在甘肃兰州的陈鹏已经被保送北大,将要继续学习自己最热爱的化学专业,他已经感到自己是一个“准北大人”了。陈鹏在电视上看到了百年校庆的很多宣传,了解到了北大与五四运动、与国家命运的关联。电视上对化学方面的科学家徐光宪先生、唐有琪先生的介绍令陈鹏感觉到“群星璀璨,自己很渺小”。虽还未踏入燕园,从那时起,陈鹏便树立了做科研的信心。
第三次相逢,终于是在眼前了。
陈鹏是和妈妈坐火车来的北京。从兰州到北京,陈鹏的主要心理活动是“特别怕录取通知书丢了”。陈鹏的妈妈叮嘱他说,钱丢了没事儿,但是录取通知书千万不能丢了。录取通知书装在陈鹏身上,“肯定是放在上衣口袋里面,放在裤子口袋里还怕丢了呢”。
到北京后,陈鹏和妈妈从中关村下车,走到化学学院,“因为那时从北大东门出来往清华的路不通,车到成府路就得右转”。初次踏入北大,陈鹏感到更多的是熟悉和亲切,因为校园里的大多数建筑,他早已在电视上见过了。令陈鹏感到惊讶的是他没在电视上看到的理科楼群,那是为百年校庆新建的,“感觉特别气派,马路也很宽”。
毕业15年后,坐在北京大学化学新楼的办公桌前,陈鹏记忆犹新的本科期间学过的课程不是化学课,反而是和化学相距甚远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保送北大之后的日子里,他一度以为上大学学化学就不用再学语文了,没想到大学里还有这样一门理科生的必修课,而且是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多位著名教授联合开设的。最让陈鹏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门课使他不再为了考试才读书,而是“真的因为感兴趣,读了一些古文和鲁迅的一些文章”。
而本科期间最难的课,陈鹏认为是体育课。因为他来自北方,不会游泳,而体育课要求必须游两百米才及格,否则就要挂科。
学语文、学游泳,这些和学化学完全不相干的经历,使陈鹏来到北大之后发现北大比他所想象的还要丰富。除了这些印象深刻的课程,他还在本科期间修了经济学双学位,在团委做过学工,“我想这四年真是非常难忘”。
归来的路:眼前不是外来客,心底正是旧时友
陈鹏觉得自己从兰州来到北京、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一个飞跃,他想让这种感觉继续延续下去,就像那句话所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陈鹏的师兄师姐都在准备外语考试,他身边的同学也都很上进,继续深造也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主流选择。为了有机会到全球去看一看最尖端的科技,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陈鹏进一步坚定了做科研的想法,很早就开始准备本科之后出国。
本科毕业之后,陈鹏如愿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又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诺华制药圣迭戈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他2009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陈鹏在美国实验室
陈鹏在国外期间经历了很多祖国的大事。例如,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芝加哥大学的中国学生会组织中国留学生一起观看直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鹏在国外也看到了国家欣欣向荣的情景,很有自豪感。
有关回国和爱国,陈鹏说:“就一句话,虽然大学的时候就想着出国,但是到国外之后,才发现你更爱国。”在国外求学和科研的经历让他感到一到国外就觉得自己代表这个国家,所以马上就有对自己的约束和一种使命感。
陈鹏在考虑回国发展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他国外的导师觉得国外的科研条件要好很多,但是陈鹏毅然决定博士后出站就回国。从家的角度、从母校的角度、从当时在国外又感觉更加爱国的角度,陈鹏说,“回国在当时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回顾归来的过程,陈鹏感到北大是他求学路上最关键的一步。在北大经历的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走得非常通畅,出国之后能够胜任更加复杂的科学研究。北大的同学和校园氛围都让他见到了很大的世面,给他提供了很开阔的视野,周围的老师水平很高,同学也是遍布全球,让他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起步,能够去到国外的顶尖高校继续深造。
未来的路:九万里风鹏正举,一生缘筑梦不辍
时光匆匆,陈鹏回到北大任教将满八年了。
陈鹏对于自己回国至今的经历是比较满意的。他回国之后,没有出现“水土不服”,虽然他的科研事业主要是在国外,但是回来以后,他没有发现和国外很不一样的地方。北大一直在走向全球化,包括科研和教师的学术评估都是全球化的,所以他回来感觉很适应。
从学生到教授,从初来到归来,角色的转换未曾改变陈鹏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激。“既可以说是我两次选择了北大,其实北大也两次选择了我,我要感谢母校。” 陈鹏期待着未来的北大是一个让更多的人向往的学术殿堂,要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氛围、一流的学生,最重要的可能是软实力的增强。
一方面,陈鹏希望北大未来是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校园。所谓的“兼容并包”,在今天不仅是对国内思想的“兼容并包”,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包容,一方面是要更加便利交流,同时也要把我们的文化输出出去。
另一方面,陈鹏也希望北大更加注重思想的培养。“现在北大有很好的科研设备和条件,今后大家要努力培植产生前沿思想的土壤,关注引领性的思想是否来源于这里并受到国际的认可,所谓的‘软实力’,主要就体现在思想的引领性上。”
“如果说得实际一点” ,陈鹏也说出了很多师生共同的心声,“校园可以更大一些,现在有点太挤了” 。他希望同学们的宿舍可以更宽敞一些,食堂也不要太拥挤。
而对于未来的自己,陈鹏说:“我自己未来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跟北大一起进步。”陈鹏希望他自己能够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就像他曾经提到过的“在科学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一样,他希望自己在这样一个平静的校园里安静地做学问,在思想上留下一些创新的东西。
除了科研工作,陈鹏也非常注重精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他觉得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刚回国的青年教师来讲,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因为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教学过程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教与学确实能够相长,教学和科研也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能够良性循环。陈鹏教的一些学生,后来进入他的实验室继续深造,“他们的基础也是在上课的时候打下的,相当于我把他们领进门了”。
陈鹏与学生在野三坡
目前,陈鹏主要是给研究生上课,但是他希望未来能够给大一的学生上课,对于如何培养或者保持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陈鹏觉得还是要多做少说,“光灌输地讲没有意义,让他们大一的时候就来科研实验室看一看,有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将来有什么用。有些学生失去兴趣是因为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产生了质疑,然后就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了,觉得没用了以后就没兴趣了,我们要将化学的用处和未来的可能都展示给他们”。
在陈鹏看来,现在的学生思想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在“微信时代”,信息的摄取渠道比他们那时多很多,所以现在的学生面临的选择比他们那个时代多得多。在学校的时候,选专业、转系、转专业都越来越灵活,元培学院则给了大家更大的灵活性。今后的道路,是直接就业还是在国内或者国外读书,也多了很多选择,只要大家努力,当初的很多设想都可以实现。陈鹏觉得这是一个比他们当时好的地方。
但是陈鹏也发现,现在的学生面临纷繁的选择就可能随大流或者迷失自己。他觉得还是要像林建华校长说的“不忘初心”吧,不要人云亦云。“我觉得北大培养的就是独立思考的特质。不管是在校园里面对不同的文化,还是在社会上面对不同的现象,大家都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用心来做选择。” (文/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陈泽阳 哲学系2014级本科生杨泽毅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肖吉雅)
人物简介:
陈鹏陈鹏,男,汉族,1979年6月出生,甘肃兰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
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并同时获得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诺华制药圣迭戈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014年通过国际评估晋升长聘教授。陈鹏的科学研究集中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发展了“活细胞化学工具箱”,实现了活体环境下的蛋白质特异标记、交联与操控,并开展了相应的生物学研究。他目前是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并担任Chem Soc Rev的国际编委。他是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6)、Chem Soc Rev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2014)等荣誉。
相关链接: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
专题链接:119周年校庆
编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