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庙大成殿。都市时报 首席记者张玉杰/摄
文庙修复后,各个区域将有不同的功能划分。
大成殿内部
门窗上雕刻的梅花已涂上金粉
昆明文庙大成门
昆明信息港讯(都市时报 记者蔡晓玲)早晨7点半,彩绘工人郭师傅拎着油漆桶走进了昆明文庙。这一天,他的工作是将大成殿所有门的最后一道漆刷完,然后为门窗上雕刻的梅花涂上金粉。当这一切都做完,就意味着恢复性重建的昆明文庙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文庙——这个城市中心的地标名字,这座备受昆明人关注的建筑,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将于6月25日迎来初次验收。2017年的下半年,它的大门将正式敞开。
壹 基础 柱础石
青绿彩画,朱漆栏槛。
张志光站在文庙大成殿的月台前,抬头望着这座即将竣工的大殿,嘴角上扬,显得非常从容。作为昆明文庙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他每天都要不停地穿梭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紧盯所有项目的进度。再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这里就要进行初次验收了。
昆明文庙恢复性重建的工作,其实从2009年就开始了。设计图从那时起就不停地修改,张志光已经记不得在他面前的这套设计方案是第几个版本了。这份30多页的设计图纸,包含了建筑结构、水电、消防等方面的设计,每张纸样的大小比一张茶几还要大。
他眼前的大成门和大成殿,就是从这份设计图里“走出来”的。
2016年11月,当张志光走进施工现场时,大成殿旧址上还是一片荒芜。做地基时,工人们从地下挖出了不少砖石,经考证,这些砖石包括了曾被拆除的临建房屋用料和原文庙大成殿地下部分的石构件。于是,施工方决定将清理出来的柱础石重新放回原来的位置。挖出来的四个柱础石用上了两个,就安放在大成殿正面中间,其他的都是重新定做的。这两个鼓状的柱础石比其他定做的看起来旧了许多,却保存着一丝久经风霜的韵味。
大成门和大成殿的位置,是工作人员根据历史文献、照片以及遗址现状等综合确定的。为了还原最真实的昆明文庙,建设方在原址上按照1:1复原了大成殿与大成门。
“现在大成殿和大成门的位置和原来都是一样的,大成门的柱础也都是老的。我们把基础加固以后,在原来的位置上立了柱子。”张志光指着大成门的基石,一只脚踩在台阶上,“连这些台阶的位置,也都和原来的一样。”
贰 结构 木雕
在云南所有文庙中,昆明文庙的大成殿是单体面积最大的。它最显眼的地方,莫过于能瞬间映入眼帘的朱漆柱子。整座大殿完全按照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形制建设,立柱包括立中柱、前檐柱、老檐柱、金柱等,不同的柱子根据建筑的纵向直线,按照位置前后竖立在数十个石柱础之上,然后通过榫卯结构和大梁横向结合,最终构建出古建筑的框架。
按照最初的设计,文庙大成殿将由红白松原木搭建而成。进入施工阶段后,木料改成了花旗木,全部由北方运过来。张志光说,得益于现在交通运输的便利,他们的材料运输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大成殿长44.99米,宽25.2米,跨度很大,所以密度更高、承重能力更好的花旗木更符合施工的需求。整座建筑大量使用榫卯结构,只有屋檐椽条用了钉子。
大成殿结构和形状的设计,也都来源于史料记载和老照片。“建造一座古式建筑,跟建造现代建筑完全不同。古代建筑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大成殿采取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恢复成木结构房屋,而非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这对木材的加工工艺要求很高。”张志光说。
这里的木工施工团队来自大理剑川。在符合文庙建设规制的基础上,施工方还融入了许多云南的地方文化符号。为了符合古代的建筑形制,也为了使雕刻出来的木构件更为立体,木工们统一将所有木构件的外沿雕成“鱼脊”形状。因为大成殿单体建筑比许多建筑要大,同时也因为增加了许多雕花的构件,整座大殿的大梁、立柱的尺寸也相应增加了。
殿内屋顶,正中间的主柱上,有“公元贰零壹陆年捌月拾日 重建 丙申年丙申月甲子日 吉旦”字样,记录的是重建的时间和立柱的日子。站在殿内抬头望,
榫卯交替之间,雕刻了二十多条龙,结构整齐,金箔贴裹,形成群龙竞飞的景象。殿前的门檐下,金龙腾云戏珠的浮雕也精致美观。最特别的是,与其他拱门双龙相对不同,大殿正门上方仅有一条龙。张志光指着大殿前方,月台台阶上铺设的御龙壁说,这条龙与大殿正门上方的独龙相呼应,形成“双龙共舞”的格局。
待所有的工程修缮完毕,大殿内还将按照原来的样子,修一座神龛,从设计图纸上看,这座神龛的雕工非常细腻,形制庄严大方,里面也将放置孔子的牌位。“也许以后还会请一尊孔子像。”张志光说。
责任编辑:邹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