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福建省疾控中心的消息,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显示,2016年福建省共上报19起毒蘑菇中毒事故,87人中毒,死亡7人。尽管我省2017年年初至今仅上报6起,尚无死亡病例出现,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福建省疾控中心提醒
近几年,我省三明、南平、莆田等多地均有报道发生蘑菇中毒事件。今年全国各地雨季较长,雨量大,如遇高温天气,蘑菇容易大量生长,蘑菇中毒风险较高,民众需引起重视。不要采食不认识和不能识别的野生蘑菇。
蘑菇中毒多发于夏秋季
毒蘑菇中毒每年各月都有发生,但具有明显季节性。6—9月是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充足,各类野生蘑菇遍地生长,加之公众的外出、野外踏青频率增加和人们对于野生蘑菇美味的推崇等因素的叠加,而公众又严重缺乏对有毒蘑菇的辨别知识和能力,误采误食毒蘑菇的几率明显增加。
另外,大家尤要警惕,有一部分的蘑菇中毒,会出现假愈期,在一般胃肠期过后,症状消失,近似康复,1-2天无明显易见症状,这会给患者和医生造成康复的假象。
假愈期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急性肝损伤和其它内脏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就诊几乎无药可救,5-16天患者死亡。
多年来,毒蘑菇中毒造成的患者死亡,大部分均属于该情况,这也是我国多年来毒蘑菇中毒致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毒蘑菇辨别难老手也中招
省疾控中心提醒,毒蘑菇并不是我们之前以为的颜色鲜艳的蘑菇就有毒,容易出现误食事件的毒蘑菇通常长得很像平时可以吃到的无毒蘑菇,有些甚至凭外形无法分辨。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毒蘑菇鉴别方法大多没有科学依据,不要轻信,也不要盲目自信, 所谓”老手”发生毒蘑菇中毒的也不少见。
因此,对于一位平时对毒蘑菇分辨没有经验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要随意采食不明品种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非正规渠道得来的野生蘑菇为好。
目前福建省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已开发出针对于蘑菇中3种鹅膏毒肽(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和3种鬼笔毒肽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可用于蘑菇中毒事件的原因确证及市售蘑菇的中毒风险评估。
呕吐、腹泻是蘑菇中毒信号要警惕
若不慎误采误食毒蘑菇而出现呕吐、腹泻中毒症状, 患者应主动及时告诉医生曾经吃过野生蘑菇,首诊医生也应询问患者饮食情况。
如果确实吃过野生蘑菇,应第一时间按照毒蘑菇食物中毒来处理,避免简单按照一般的胃肠炎症状处理,造成耽误最佳治疗期。
为了便于患者的抢救,家属或者专业人员应该对剩余的蘑菇清楚地照相,留下毒蘑菇的正面和反面照片,以便第一时间传递给有关专家,方便快速进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确定种属。医院应及时收集患者的呕吐物、血尿等体液,尽快委托具有检验能力的机构进行毒素的测定,掌握患者体内的毒素水平,便于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来源:东南快报 林雅
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