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8月11日10:04 央广新闻

分享


先生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央广推出特别策划《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第四篇


阮仪三:古城保护 能按住一个是一个


点击音频,聆听先生


“他看到很多这样破坏的行为,他会非常地愤慨,他从心里头觉得着急、伤心。”


“阮老师他不仅是一个学者、专家,是一个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斗士”,但同时他是一个老师。” 


阮仪三

先生

阮仪三肖像 (孔颖 绘)

阮仪三,83岁,江苏苏州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倡议者,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曾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戳视频,听故事


“我这一辈子跟历史古城、古镇结了不了之缘,而且我为这些保护而竭尽全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光说说道理,光谈谈文章的,这个事不是我们所做的,我说我是保护的行动派。”


阮仪三2013年在山西新绛白台寺工地


“平遥拆的很慢,为什么会慢?钱少,再加上文物部门的人经常在那干涉,说这个东西你们不要随便拆。那么我说你们不要拆了,我给你们另外做个规划,不一定非要拆了城墙,拆了马路才能发展城市。”


阮仪三的传奇,从“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开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发展加速期,各地纷纷开始拆老城建新城,平遥也不例外。1980年,阮仪三还只是位讲师,人微言轻,他只能趁着当地因为缺钱,拆迁暂停的空档,和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白天实地考察,晚上不眠不休,做出整体保护旧城、另起炉灶发展新城的规划,再自己背着图纸上北京搬救兵。


“郑老和罗老是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他们一到了之后省长就出来了,省委书记就出来了,这个郑老就很有意思的,他说“来,拿个笔,拿个纸来”,他就写,“阮仪三平遥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刀下留城’的规划”,“刀下留城”就是这么来的。”


在当时的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文化组组长罗哲文等专家的过问下,阮仪三牵头的保护规划终于变成了红头文件。“刀下留城救平遥”就此成为美谈。

阮仪三主持设计的平遥保护规划——县城用地调整意向


1997年12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平遥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正是从平遥开始,阮仪三率先提出了“古城保护规划”这一课题。1985年起,原建设部委托同济大学开办了《城市建设领导干部培训班》、《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培训班》,阮仪三长期担任班主任。


1980年做九华山总体规划汇报


“关键的人物,建设科长、城建局长、管城市的人大常务会主任都弄到同济大学去培训,你说没钱?我说不要你钱,免费的!你过来,然后我给你们上课,免费的上课。两个月回去,下半年再来两个月,再来人,一批一批,包括江南水乡、周庄、同里、乌镇……”


为建筑保护志愿者做讲解


阮仪三的“执着”是出了名的。2000年,为了发展周庄的旅游,苏州市规划修建一条公路,准备从周庄的西北侧穿镇而过。一直关注周庄保护,曾主动上门为当地政府送上规划方案的阮仪三认为,这条路显然会破坏周庄的整体格局,坚决反对,他说:“实在没办法了,开路的话,我就躺到马路上去,让汽车把我轧死算数”。


“该骂的就要骂,骂就是用比较激烈语言让他晓得痛,同时,其他看骂的人,他也觉得骂到点子上也痛快,也能受到教育,你假如用比较平婉的语气,他还不觉得这是问题呢。”


1980年3月在常州淹城战园古城遗址勘察(左为阮仪三)


阮仪三1982年手绘画《绛守居园岑楼》


生活在上海,任教于同济,阮仪三对上海的古建筑保护格外关注。上海外滩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但也同样纠结着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的矛盾。什么样的建筑可以进到外滩,阮仪三的眼里揉不进沙子。


“有几幢楼,一幢联谊大厦,一幢金陵大厦,一幢文汇报大楼,我说这三个楼,破坏了我们老外滩传统的轮廓线,这三个房子都应该腰斩!都应该杀头!报纸上登了,所以这也引起人家跳起来了,设计这三个房子的两个老先生都打电话给我,“阮仪三,你胆子这么大?我杀你的头!”我也不回答他,但是这么说以后外滩再也没进来了。”


请旋转手机观看↓↓↓



新开张的大西洋咖啡馆位于虹口提篮桥地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坐在舒适的藤椅上,内塔尼亚胡和夫人兴致勃勃的品尝了咖啡馆的第一杯咖啡。


上海北外滩舟山路附近的提篮桥地区,曾是二战期间2万多犹太人逃离纳粹魔爪的中国避难所,这条有着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诺亚方舟,当初若非阮仪三及时插手,只怕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我自己看见了是隔壁的一个教研室,有两个老师在那里画那个地区的规划图,我说“这块地是虹口地区的?”他说“是啊是啊。”“这要规划犹太人保护区吗?”“上面没有关照我们要保护啊……”,我就去查了,一查果然没有,我觉得应该补上。没有人管,没有人管那就我管!”


上海犹太人历史街区



看得见还要留得住,有些地方的古城和古建筑虽然留下来了,但过度的商业化却让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凡此种种,阮仪三从不客气。


“当面就给我讲“阮老师,这个事情你不要来多管闲事,多管闲事了?说你保护住这些古城你就完成你的任务了。”我们做的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留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然后顺便才发展了旅游,但是这一下子路就走偏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城市,我觉得很悲哀的,千城一貌,万屋一面。”


阮仪三说,几十年为古城保护奔走呼吁,其实更多的是失败而非成功。但自己是古城保护的行动派,要屡败屡战,为了中国城市的历史,为了被人们遗忘的城镇和村落。


1996年在山西为平遥申遗奔走


“我想到小时候,外婆给我们唱歌,催我们入眠时候的情景,但是外婆桥,外婆桥,桥要在,河要在,那个历史的场景才能留住了,你就会马上想起你的外婆。”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方亮。阮先生的学生告诉我,那些只要阮仪三一到,好像什么东西就都不能碰了的说法其实是对保护的误解,不过,往往需要阮先生出面的时候就是要强调底线的时候了。就像阮先生办公室里的那块匾,上面写的是“挽狂澜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难”,锋芒毕露。可能在阮先生心中,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的率性坦诚会不会造成难堪,甚至在他看来,有时只有靠激烈的语言才能让当事者警醒。他说:古城保护,十个指头按不住全部,我按住一个是一个,希望大家跟我一块来按。


记者方亮采访阮仪三先生


大家都在看↓

巫漪丽:一生只守一架琴


潘际銮:骑自行车的“90后”院士


叶嘉莹: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樊新征

记者:方亮

制作:李晓东

视频:江晓晨

新媒体编辑:王茜、陈博颖(实习)

本期编辑:陈欣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央广新闻”】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九寨沟的九个生死故事(图)
  • 印度朝鲜都不消停,战争火药味渐浓
  • 明朝的廷杖:打屁股也有套路
  • 《莺莺传》:这就是个始乱终弃的故事
  • 这些电影的片名,我保证你听都没听过
  • 一个母亲最心酸的一年
  • 危险!在叙利亚跟当地女孩搭讪要小心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