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记者在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采访时获悉,当地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在一村民的老宅上发现了20多幅古字画。目前,这些字画和老宅均受到妥善保护。
这栋老宅的主人姓谢,在沙湾镇混子村恒升组,位于河谷地区的山坡上。
1维修谢家老宅,发现老字画
老宅距县道不远,但由于长期靠传统农耕谋生,包括恒升组在内,这一片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年初,为改善这一地区的村民居住环境,沙湾镇政府决定在该片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帮助村民修路、维修房屋、整治环境等。
谢家的纯木老宅,为一个三合头的院落,上下两层,虽经历200余年风雨,虽漆皮剥落,仍不见有偏斜。施工队进场后,帮谢家清理掉外墙上的烟尘后,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字画十分清晰地显露出来。不仅如此,在光线晦暗的堂屋内,也发现了掩盖在烟尘下的字画。
谢家老宅上的字画
2调整方案,保留老宅风貌
记者看到,清晰显露出来的字画,共有20多幅,包括“居之安”、“孝悌富贵”等文字,以及大量花草绘画。此外,在临近厨房一侧的外墙上,隐约也有字画的痕迹,只是很难辩读。
据72岁的谢大文说,祖上从外地迁来后,时代以农耕为生。清代时,家里曾出了个秀才。墙上的字画,以及窗户上的花草和动物雕花,可能与这位秀才有关。
谢家老宅窗户上的雕花
发现字画后,沙湾镇政府调整了方案,不再按原计划对外墙上漆、刷白石灰,而是原样保留。“这些字画,虽非名家之作,但它们是老宅的一部分,不能舍去。”相关人士说,再者,不改变村庄原有风貌、文化、村民习俗,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老宅院坝里,晾晒着当地男人最喜欢的旱烟叶
虽农耕传家,但家家都很富足
——百年前 这里有不少大宅院
鉴于在混子村恒升村民组谢家老宅的发现,考虑到毗邻的团结、沙坝村民组也存在众多老宅,沙湾镇政府对该片区的近百栋民居展开调查。
看点
01
奇特现象:老宅多配有龙门
调查发现,三个村民组里,现存的房屋80%以上为传统木宅,分为四合院、三合头、长五间等,还有一定数量的两层木楼。更令人惊讶的是,该片区的传统民居中,有近十个老院落有长长的条石台阶、有龙门。
400年前的条石台阶
据称,在黔北山区,能形成宅院并有长条石台阶,还配有龙门的向村民宅,往往被视为大户之家。因此,在现今也不过百余户人家的地区,同一时期有如此数量的大户之家,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看点
02
7旬老人谢国华 讲述老宅故事
35岁的谢国华,住在团结组5号。这是一个同样修在河谷半坡上的院落,是两层的三合头式建筑,前方是高约4米的笔直石坎。正房前方左侧,一道蜿蜒的条石台阶,紧邻着左厢房的吊脚,向院坝内延伸。
村里的一个老院落
谢国华家的宅院,据说有130年左右。现在,院落里住着一大家10多口人,靠耕种山坡上的梯田为业。与他和村里多数年轻人一样,说不清自家老宅的故事。甚至,不知道祖先来自何处。
年轻时接过母亲衣钵,当过教师的谢国忠,今年70岁了,但看起来却很年轻。据说,他家还存保管过一段时间家族的族谱,因此对情况比较了解。
谢国忠家居住的院落,现存完好的是一栋长五间。但谢国忠说,这只是老宅残存的一部分,原来的老宅,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400多年了,有龙门进出。“可惜的是,清末被一把火烧了。”他说。
一座残存的龙门
看点
03
明末清初 江西人来此创下文化风貌
恒升、团结、沙坝三个村民组,最早时统一叫“园子”,居住者多是同一家族后裔。“都是来自江西的,到这里的时间,大约是明末清初。”他说,自家的“仙人板板”,在迁徙而来的家族中排行老大。
迁徙而来的这群江西人,开辟了河谷半坡上的上千亩梯田,水肥、光照好,农作物产量很高。此外,加上村子处在一条盐道旁,并挨着盐道中转站混子,农作物的销路也不成问题,因此家家都富足,修得起大房子,出得了秀才,也出了母亲这样的“女先生”。
大山深处的老院落
“还修了两座石桥,一座叫‘大桥’、一座叫‘小桥’。”谢国忠说,这两座修建于200多年前的石桥,还很健康,虽没了商贾往来的热闹,仍是村民农耕的必经之路,也是遵义市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徒步的必经之路。
村里的一座老桥
据沙湾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恒升、团结、沙坝三个村民组的保护,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委托一所大学做了保护方案。目前,镇政府正在努力促成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本报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