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
陆续有市民报告在
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桔钓沙沙滩
及附近海域出现大面积死鱼,
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
点开视频可以看见,
绵延半公里长的桔钓沙沙滩上
全是长20公分左右的死鱼,
白花花的一片,
海面上也能见到星星点点的白色死鱼,
在阳光下鱼鳞还闪着光。
究竟是什么回事?
赶紧跟着商报君一起来看看!
▲海滩上有大面积的死鱼搁浅。
▲大鹏游艇会游艇停泊港池中也漂浮着大量鱼的尸体。
▲桔钓沙附近海域变成“橙汁水”。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表示,
这些死亡鱼全部为俗称九棍鱼的鲻鱼,
是广东常见食用鱼。
昨日晚间,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通过现场勘察、取样检测,判定该片海域正在发生由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引发的无毒赤潮,赤潮面积达45平方公里。引发大规鲻鱼死亡的“元凶”正是赤潮。
海面上漂浮万余条死鲻鱼
昨日中午,市民谢先生在朋友圈发布视频,称桔钓沙海面出现大量死鱼。视频显示,绵延半公里长的桔钓沙沙滩上,全是长20厘米左右的死鱼。随后,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大鹏渔政大队接报,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检查。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接报后,也立即派出海洋科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记者了解到,大鹏新区相关海洋在线检测系统并无收到异常情况报告。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0816/6_cY-fyixias1432295.jpg)
▲大鹏新区经济服务海洋科工作人员在现场取样。
记者中午一时左右赶到桔钓沙现场,刚好碰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对海水和死鱼进行取样。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鱼都是同一个品种,为鲻鱼。海面和沙滩上的死鲻鱼数以万计。科研人员表示,在桔钓沙海域观测到的其他鱼类,都没有异常。
▲科研人员表示,在桔钓沙海域观测到的鱼类品种还有鰏,兰子鱼,细鳞鯻,石斑,海鲢,卵型鲳鯵,但都没有异常。
据了解,今年4月,大鹏湾官湖和沙鱼涌近岸海域,曾出现大批鱼类浮头或死亡的情况,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最终认定为,大批鱼类死亡情况是由于该海域出现大约2平方公里的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小于2mg/L)所致。
有目击者表示,8月14日夜间开始陆续发现海面有鲻鱼死亡,其他鱼类暂没发现异常。8月15日下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对垂死鲻鱼进行初步解剖检测,发现这条鲻鱼出现鳃部溃烂充血现象,鱼鳃非常干净,没有发现寄生虫。在这种情况下,鱼鳃充血可能是细菌感染或缺氧导致。“同一种鱼大面积死亡可能跟缺氧有关,与这种鱼的氧耐受性相关。”据介绍,鲻鱼作为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浅海中上层的鱼类,非常容易受到海洋表面的赤潮或缺氧水团的影响。
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科研人员表示,现场检测结果,证实该海域确实发生了赤潮。记者了解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海水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
无毒赤潮达45平方公里
大鹏渔政大队为避免造成海洋生态二次破坏,组织专人清理打捞海面漂浮死鱼。渔政人员连续奋战,截至15日傍晚,已清理死鱼1500斤,海面漂浮死鱼基本清理完毕。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0816/pLKa-fyixhyw8620913.jpg)
▲海面上5艘渔船正在捞捕垂死或已死亡的鲻鱼。
昨晚7点半,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发布通告,称此次海水异常是由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引起的赤潮,分布于大亚湾深圳海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此藻种常见于深圳海域,不含毒素。科研人员表示,赤潮发生区域有鱼类因缺氧死亡。同时,建议市民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赤潮海水。
深圳商报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 张妍 江南鸾
编辑 何茜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