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8月21日07:44 澎湃新闻

分享
悠长的暑假在热浪中进入尾声,开学的脚步近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一些学生和家长却轻松不起来。尤其是幼儿园入园,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孩子初入园,脱离家庭,走入集体生活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犹如“第二次断奶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更是孩子人生经历的第一个里程碑。
情绪焦虑、反复哭闹、沉默不语、尿裤子......很多孩子在入园最初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焦虑行为,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过来也影响着成人,焦虑情绪在整个家庭蔓延。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症?孩子入园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听听最有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怎么说。
分离焦虑属正常现象
“我从事学前教育三十多年,每年都会遇到入园焦虑的情况,不过,像这样焦虑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讲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孩子最初来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外婆、妈妈、保姆、姨婆四个人一起送。家长抱着孩子到了幼儿园,一旦放到地上,就满地打滚,哭着爬着追过来,家长看不下去只得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导致全班的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这样超级黏人的小孩,幼儿园老师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并采取巧妙的策略。首先,送孩子的家长逐渐从四个人减少到两个人,慢慢由父母替代最黏的外婆接送,最后到一个人。前后足有三个月时间,孩子最终慢慢适应了幼儿园。
洪晓琴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这样的焦虑与家庭过度溺爱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孩子三岁前都是在过度溺爱、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一个月内就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改变三年的教养习惯得有多难呀!”
不过,洪晓琴提醒家长们,入园焦虑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的共性,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分焦虑。孩子从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家庭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孩子需要面对更多新的成长和新的挑战,难免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感觉不习惯。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依恋代表孩子的大脑发育的水平,形成安全依恋可以建立儿童信任的人格。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同时也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孩子的焦虑也会成为全家人的焦虑,然而,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在孩子刚入园的这段时间里,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度过入园分离焦虑期,家长的态度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刚入园就生病或是焦虑表现
幼儿园入园焦虑有哪些表现?洪晓琴说,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行为变化和生理变化:
情绪方面,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其中哭闹还有先哭、后哭、长哭、短哭之分,有离开家门时哭,入园即停等。反复哭闹,一般时间为一周到两周时间,最长的有一个月到三个月。
行为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变化: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尿裤子等。
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等。疾病又导致孩子频繁请假,上幼儿园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家庭教养方式是主因
入园焦虑的原因有哪些?洪晓琴认为,入园焦虑与孩子的个性差异、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占到主要因素。
比如对于长期专人照料的孩子,平时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护理,这样的孩子的依赖性强,对于教养人非常黏,很容易发生分离焦虑,会有特别强烈的持续反复性哭闹。如果是外婆、奶奶带孩子,孩子可以离开母亲,但不能离开外婆、奶奶。而这种专人照料的教养方式在现代都市中占两成。
3、4岁是孩子培养动手能力的阶段,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个性化情绪的发展,但是孩子在家有老人精心照料呵护,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不会脱衣脱鞋,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这种特别呵护的孩子也不易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入园前的行为训练
对于这种教养方式的欠缺,幼儿园会采取浸润式的、提前介入的方式“打预防针”。洪晓琴说,每年6月份招生结束后,幼儿园会召开家长会,对将要入园的家长进行全面讲座培训,让家长提前认识到这个问题,利用7、8两个月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培训,调整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孩子入园前的专题培训,涵盖了吃喝拉撒睡等等生活习惯的培养。
吃, 幼儿园的饭菜口味清淡,注重荤素营养搭配,与一些家庭的口味不同,因此家庭要逐步调整孩子的饮食搭配。不要吃得太精细,这样不利于孩子牙齿、咀嚼功能的锻炼。要教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给孩子练习自己吃饭时,可以给他不易碎的碗、勺,穿上容易清洗的衣服。刚开始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会把饭菜弄的到处都是,这时父母不要责怪他,应该多鼓励孩子,即时纠正他的动作。
喝,3%左右的宝宝在入园时仍然使用宝宝杯,甚至是奶瓶喝水。可是在幼儿园,小朋友都用水杯喝水,这也是幼儿园和家里不同的地方。因此要给孩子练习用杯子喝水。
拉,因为幼儿园集体作息时间,老师不会像家长一样一个个询问是否要大便,所以孩子要学会主动说。有的孩子在玩的时候有便意也不说,最后导致拉裤子,通过固定排便的训练,这些都可以避免的。
睡,睡眠是孩子的生理需要,在孩子入园前要培养独自入睡的良好习惯,家长需要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节律。还有5%~10%的孩子从不午睡,那么只要午睡时躺着床上,不影响他人休息也可以。
除了做好行为准备以外,让孩子在心理上适应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也很重要。首先,要克服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心理。让孩子熟悉幼儿园,入园前家长可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和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增加对幼儿园的好感。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
入园前几天,可以每天带孩子到幼儿园孩子的准班级里“玩”,参观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的上课、玩耍;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会降低陌生感,从而也会大大降低分离焦虑。
入园前,要有意识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在孩子正式入园前,最好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
孩子入园后的每个早晨,家里都会像一场战斗,因此让家庭成员尽早熟悉操作流程非常重要。入园前的一个月,可以按照幼儿园作息时间制定时间表,进行流程演习训练。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严格遵守时间,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可以每天按照幼儿园的时间表,进行排序,自己做一个教育计划出来,什么时间是早餐时间,什么时间是学习童谣的时间,什么时间是户外活动的时间等等。
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南京南站猥亵事件风波后犹有暗涌?
  • 亲历:巴塞罗那恐袭第三天
  • 英国第一任女首相凄凉的晚年
  • 小说:由蜗牛的死亡事件引发的后来
  • 天了噜!史上最烧钱的电影竟然是它?
  • 真可怜,你年纪轻轻却成了无趣的中年人
  • 德国"九寨沟":人间仙境国王湖(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