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省吃俭用买磁带、买CD,是不少“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在光碟、磁带已难得一见的今天,古老的音像店就成为一道怀旧的风景。
近日,微信公众号“南安郎”发布的文章《文明流淌三十年,一家音像店的前世今生》,得到不少市民转发和点赞。记者获悉,这家古老的影像店,竟然藏身在南安市区新华街上。
最多一天能卖上百盒
店面不大,装修陈旧,在沿街繁华的店铺中很不起眼,地板铺设着复古的花纹地砖,2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货架,货架上则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碟片……这一切,还保持着1998年搬迁至此的老样子。
常经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家音像店已开了30年,称得上是南安最老的音像店。
音像店的老板是一对夫妻。“1988年,没结婚前,我便开起了这家音像店,刚开始是开在新华街158号,只有18平方米;生意好了,1998年便挪到现在的地方。”老板尤剑文告诉记者,当时整条新华街只有他这一家音像店,店里还兼卖音响等设备。
他告诉记者,曾经他打算关闭音像店,另谋发展。但由于妻子喜欢,便留下来由妻子经营,一开就是30年。
从昔日门庭若市,到如今门可罗雀,妻子林婉芳见证了音像行业的兴衰。“磁带、录像带到CD、VCD、DVD等,以及KTV所用的大碟,我都卖过。”聊起老本行,林婉芳如数家珍。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都爱逛音像店淘碟,录音机、录像机、VCD是最受追捧的家电,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郑智化、小虎队等歌星的磁带,一天工夫就能卖出百余盒,最热明星的歌碟,一个月能卖出上千张,生意十分好。”林婉芳告诉记者,当时音像店成了附近一中、柳城中学等中学学生的“必逛”胜地,音像店在当时的南安唱片市场,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也是她的自豪。
她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卖的是磁带和录像带,磁带一张时价5元,相当于当时一天的工资,里面有十来首歌曲,录像带则需要用专门的录像机来放映。“1995年前后,每天都能卖出上百张磁带,中午和下午学生放学后是每天的两个销售高峰,店里都是人,不得不聘请工人来帮忙。”
“而2000年前后,DVD、CD开始热卖,特别是明星的新碟上市时,都会有粉丝提前到店里询问,我还专门从厂家拿来明星画报,免费赠送老顾客。”林婉芳感叹道,如今数码音乐兴起,排队现象已成追忆。
“以前学生是购买唱片光碟的主力军,而现在来店里最多的则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介绍,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是回头客,不会从网上下载音乐,也不愿意天天拿着手机,买碟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只要有人听碟就会继续经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音像实体店进入了“寒冬”,顾客寥寥。但,林婉芳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以前早上9点开门,晚上11点关门,现在是9点开门,10点半关门。几乎不打烊,大年初一我们都开着门。”面对日益萎缩的市场,夫妻俩有过关店的想法,可每每念及这是自己经营了30年的老店时,心中就有些不舍。
林婉芳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念旧的人。从1988年时开始使用的座机号码,再到店里20年的地砖,精心为碟片规格设置的货架,从开店之初就都没变过。“包括墙壁上,那块1995年4月由南安市委文明办授予的‘文明商贩’牌匾,我们也一直挂在墙上,没舍得摘下来。”
“生意远不如以前,前几天还清仓了100多盒压箱底的碟片。现在,音像店已经不是赚钱的门路。我们坚持开店,主要还是割舍不下。因为开店,我们爱上了音乐,和一些老顾客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都是一种收获。”林婉芳颇有感慨。
“如今,进货的方式也从自己搭车去批发店挑选碟片变成了商家快递,收款方式变成了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紧跟时代潮流,我们慢慢转行多种经营,卖起了听歌看戏的老人机、广场舞音响、车载CD等。”她告诉记者,尽管经营艰难,但有回头客、发烧友和中老年人群体的支持,音像店还是有一定市场。
“我们舍不得离开,就是因为这帮老顾客。这条街上大半都是住宅区,超过五成的客户都是老顾客,现在,只要不亏损、还有人听碟,有生之年我就继续将店经营下去。”已经年到半百的林婉芳说道。
记者 赖香珠 李想 文/图
编辑 宋海林 王君
你可能喜欢
曝光老赖!这19个南安人上了黑名单,千万别借钱给他们
围观丨南安法院拍卖房子,起拍价最低只要19.8万!
荐读丨女儿离家上大学,一位父亲的临别赠言,字字交心!
本月,南安将有两件大事发生,而且你都可以参与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