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9月27日12:05 中青在线

分享


地中海之滨,那抹动人的“中国红”,把“和平蓝”点缀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准备进行升旗仪式。董永康摄


“蓝线”英雄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整齐列队,准备赴“蓝线”地区开展作业。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摄


把“和平”竖起来!


一张反映中国维和官兵竖起象征和平的“蓝桶”的照片,令我们对位于黎以边境的“蓝线”心驰神往。


“蓝线”的由来,要追溯至17年前——联合国为黎巴嫩和以色列两国临时划定了一条长约121公里的停火线,此后开始沿着这条线栽设“蓝桶”。


▲位于黎以边境“蓝线”地带的“蓝桶”。董永康摄


如今,尽管划定了“蓝线”,竖起了“蓝桶”,但这里距离真正和平的道路依旧漫长。来到黎巴嫩,我们对“中东火药桶”这一称谓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在这里,很多“不寻常”变成了“寻常”——


街道两旁,政治人物海报挤下了商业广告;高速公路上,政府军哨卡取代了收费站;葬礼上,枪声淹没了鞭炮声……


 正是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中国已连续11年派驻维和部队。如今,第16批赴黎维和部队410名官兵,在这里继续履行着和平使命。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组织官兵开展扫雷训练。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摄


 勇者 


从机场乘车前往中国维和营区,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记者注意——沿途的十字路口,均没有红绿灯。因此,官兵驾车需要小心谨慎。


然而,与驾车相比,在“蓝线”地带扫雷排爆,需要加倍小心谨慎。


采访期间,我们跟随中国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前往“蓝线”执行通道维护任务。通道两侧铁丝网上带有骷髅图案的标牌警示我们,危险近在咫尺。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开展扫雷训练。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摄


“蓝线”地带,因埋有数十万枚地雷而被视为“死亡地带”。2006年至2017年,中国维和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各类地雷近万枚,创造了扫雷“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零伤亡、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如今,“中国式扫雷”已成为联黎部队安全高效作业的代名词。


“扫雷作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第4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的扫雷监督员杨剑说,扫雷要遵循联合国的标准作业程序,割除植被要从上到下、从后向前,一根一根地剪。挖掘要一点点推进,每次前进不得超过5厘米。


正因如此,中国扫雷工兵被比作“刀尖上的舞者”。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正在进入扫雷训练场。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摄


除了雷场上埋藏的有形地雷,黎巴嫩还有很多影响和平进程的无形“地雷”。放眼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政治纷争、教派林立、恐怖袭击等因素纠缠在一起,战争的“燃点”非常低,随便一根“火柴”就可能引爆整个“火药桶”。


吉安邦是多功能工兵分队的一名彝族战士,一次执勤时,曾亲眼目睹不明身份人员朝中国维和营区开枪。那次经历,让第一次参加维和行动的他,真正感受到死亡的威胁。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黄云说,“在这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小心谨慎。”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官兵在黎以边境“蓝线”作业。周洪宇摄


 强者 


“尊敬的中国维和建筑工兵分队队长,我们请求阁下派人帮助我们开辟农用道路,平整足球场……”


前往建筑工兵分队采访时,队长彭春刚刚收到一封来自驻地哈发村政府的求助信。


在维和任务区,建筑工兵分队除承担一些民事任务外,主要担负联黎部队赋予的施工任务。根据联黎部队的年度施工计划,分队今年在14个维和营区担负了34项工程施工任务。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官兵正在施工作业。


这里有敢打硬仗的中国作风——


建筑工兵分队官兵在靠近加纳营的“蓝线”附近,搭建起7米高的悬崖梯子,由于路陡崖深,官兵只能肩挑背扛转运施工材料,一天下来,满脸都是尘土。


这里有精益求精的中国质量——


联黎部队司令迈克尔·比尔里前往施工点看望维和官兵时,对工程质量赞不绝口,称赞中国维和部队是“联黎部队的NO.1”。


这里有令人钦佩的中国标准——


今年3月,多功能工兵分队通过了联合国排爆资质认证。在联黎部队40多个出兵国中,中国军队是唯一一支通过扫雷、排爆和战场区域清排3项资质认证的维和部队。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下士王志正在对掩体承重槽进行焊接。


建筑工兵分队副队长周宇说,中国维和官兵始终坚持“严于国内、强于友军”的工作标准,在国际舞台塑造了大国军队的形象。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与当地学校学生写汉字。董永康摄


 使者 


“走出国门,开句玩笑就可能是‘国际玩笑’,出了问题就可能是‘国际问题’……”采访中,黄云曾这样与记者打趣。


从言谈举止到能力素质,中国维和官兵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邀请联合国雇员携家人参观中国维和营区。这是指挥长黄云(左一)向来宾介绍美丽中国。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摄


或是一个微笑,或是一句“你好”……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区采访时,我们能不时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中国维和官兵的敬意和善意。


已是第4次执行维和任务的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3组组长王万兵认为,这是一批批中国赴黎维和官兵接力深耕友谊的结果。


走出国门,一举一动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展示和平使者风采。


  ▲中国维和部队军官刘冲扬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殷建航 摄


多功能工兵分队部署至任务区不久,便与提尔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欢庆六一儿童节暨中黎文化交流活动”。为方便当地民众就医,分队所属一级医院免费对外开放,定期派人到营区附近村庄义诊。


建筑工兵分队官兵在加纳营施工期间,与该国维和官兵开展文化交流,并教他们学习武术、汉语。分队在联黎部队司令部设立的武术教学班,受到多个国家维和官兵的欢迎。


  ▲中国维和官兵表演《狮舞飞扬》。董永康 摄


离开中国维和营区的那个早晨,记者透过车窗,回望营区内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朝阳下,那抹“中国红”愈发动人,一如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的赤诚。


(解放军报记者  张晓祺  庞清杰)


 指挥长心语 


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风采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长 黄云

2006年以来,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在素有“中东火药桶”之称的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在维和战场彰显中国力量、打造中国品牌、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情谊,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责任担当。


牢记神圣使命,在生死考验中彰显中国力量。我们始终按实战标准、打仗要求锤炼部队,区分3个地域2种状态13种要情处置,定期研判形势、修订方案预案、组织战备演练,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战备状态,部队应变能力、防卫能力不断提升。


牢记肩上责任,在同台竞技中打造中国品牌。从“蓝线”扫雷到工程施工,从工作联络到情况报送,我们始终关注细节、体现专业、打造精品。扫雷官兵每天顶烈日冒酷暑,在荆棘遍布的雷场通道作业,创造了一系列令维和友军钦佩的佳绩。


牢记崇高荣誉,在守纪如铁中展示中国形象。维和官兵走出国门,人人都是“外交官”,个个都是“代言人”。我们坚持开展工作讲原则、日常生活讲规矩、对外交往讲礼节,每天有200余人次、近百台次车辆穿梭于各任务点位,始终做到守纪如铁、秋毫无犯。


牢记祖国厚望,在对外交往中传递中国情谊。我们力所能及开展人道主义援助,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友谊。如今在任务区,能讲中国话、会打中国拳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们迷彩服上的五星红旗,成为各类哨卡的有效“通行证”。

本文刊于2017年9月27日08版

 相关链接 


关注 | 中国赴马里维和官兵:磨砺胜利的刀锋

中国维和官兵在战场,解放军报记者在战场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张晓祺、庞清杰、黄云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骨语者”李法军:破解骨头里的密码
  • 楼市调控升级一周年:房价的变与不变
  • 狄仁杰耍弄武则天,女皇竟没看出来
  • 张爱玲:角色与旗袍,浑然一体
  • 《人皮客栈2》游乐园其实是血腥场所
  • “今天,我去见了小三的孩子。”
  • 北海道,最适合家庭旅行的最佳目的地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