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旬院士北大忆往昔:49岁学英语,突击三个月能做英文报告
“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工作。”“珍惜大好时光,静心学习研究。” “不负青春,立志成才。” 10月9日,三位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用质朴的言语激励他们的学弟、学妹勇于面对挫折与挑战,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韧劲。
这是教育部关工委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首场“院士回母校”活动。当日,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宗烨、半导体物理学家夏建白在北大与学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赵鹏大:培养兴奋转移的能力至关重要
“我今年已经86岁了,坐姿端正,气血畅通,大步快行,昂首挺胸!”赵鹏大对青年学生炫耀自己身体健壮时,语气铿锵有力。
赵鹏大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多年,曾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及如何在琐碎的行政工作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科研工作中取得平衡,赵鹏大表示,培养兴奋点转移的能力至关重要,就是把兴奋点转移到要做的那件事情当中。“我干行政工作不想业务,做业务不想校长的烦心事儿,干什么都专心致志,把它干好。”
赵鹏大鼓励北大学生在专注的同时,还要“做平凡人,做出彩事”。他认为,北大学生应该追求“完美为本”,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完美,追求极致,努力做到最好。
张宗烨: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闯劲儿
“我只是一名普通科学工作者,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只能谈一点体会。”82岁的张宗烨说这是她第一次做非学术的报告,和话语同样质朴的是张宗烨的着装和发型。
张宗烨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作为女性科研人员,张宗烨有不少话想要对女生分享。她说,她所接触过的女性同事细心、观察能力强、条例清楚、总结能力好,有不少优越于男性科研人员的地方,“但是,需要多一点‘闯’劲,胆子大一些,敢于摆出自己的观点,多一点自信。”
张宗烨坦言,相对而言,女性科研工作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是我们自强,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她认为,家庭中会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工作和事业是终身的,不要让生孩子等事情永久性地阻碍事业的发展。
“什么事‘咬咬牙’是重要的,什么事情都顺顺当当的,是不可能的。”
张宗烨还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她自己小故事, 1984年时,已经49岁的她受邀去德国工作半年,因为她基本不敢说英文,所以想过放弃,但又觉得机会难得,最后下决心半脱产突击了3个月英语。“人家背三遍,我就背十遍、十五遍。”其间,因为专心学习,她甚至丢了三把自行车钥匙。一番努力之后,她不仅可以用英文与人交流,还能直接用英文做报告。
夏建白:如果现在还学习不好,只能怪自己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夏建白,在学生时代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曾经取得过满分,现场有学生问他诀窍是什么,夏建白说,考试没有诀窍,关键在于把学过的东西牢牢掌握。
面对现场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发问,夏建白表示,创新能力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而且,科研格外需要坚持,“做科研,想做的事情和没想通的问题是不能放下的,即使你忙,也不要放下,如果你一旦放下了,再捡起来就会相对难了 。”
夏建白认为使用手机是浪费时间,“看看微信,回回微信,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为了专注工作,他基本不使用手机。
夏建白回忆他在北大需求学时,一间宿舍4对高低床,住7个人,剩下一张床放行李,只有一张写字桌,吃饭时,很多同学都是端着碗边走边吃,宿舍基本只能用来睡觉。相比而言,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比以往好了太多。“如果这样还学习不好,那只能怪自己!” 夏建白对在场学生严厉叮咛道。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