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
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光明网、斗鱼直播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来到西藏拉萨,带你领略藏戏魅力。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次会议上,审议批准了全世界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申报的藏戏项目成功入选。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
意思是“仙女姐妹”。
藏戏大约出现在距今600多年以前,
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
是藏文化的“活化石”。
而藏戏的起源,
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传说过去,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
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
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
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
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
用歌舞说唱的形式,
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
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
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
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
从一个架桥工地,
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所到之处,
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
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观众们惊叹道:
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
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
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
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对于拉萨娘热藏戏队来说,
每次藏戏表演开始前,
都要供奉唐东杰布的画像,
以示对藏戏鼻祖的尊敬。
藏戏演出在几百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顿”,
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
第二部分为“雄”,
主要表演正戏传奇;
第三部分称为“扎西”,
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演员不化妆,
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完整的一场藏戏演出
可持续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在藏戏里,
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
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
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在壮美的青藏高原,
我们有幸观赏到
八大藏戏之一的《朗萨雯蚌》。
《朗萨雯蚌》讲述了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家女
朗萨姑娘从被领主强迫订亲,
到抢婚和成家生子后受迫害,
直到暴打致死,
而又于心不甘还魂成佛的故事。
雪山江河作背景,
草原大地作背景。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
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
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
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
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
几百年来,
艺人们一直唱着,说着,跳着,
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直播花絮(点击图片即可观看斗鱼直播回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