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太”到“印太”,无论本届美国政府做出什么样的调整,一个愈发清晰的逻辑是:没有中美合作提供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华盛顿的任何战略都难以实现。
-------------------------------------
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内第一次访问亚洲,持续时间创造了25年来的新纪录,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特朗普上任后一直被认为缺乏清晰的亚太政策。特朗普不认可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至于替代方案是什么,他似乎没有清晰的诉求。
这是不符合特朗普“逢奥必反”的习惯的。于是我们看到,白宫在特朗普出行前抛出“印太战略”,某种程度上是对奥巴马亚太政策的修订和升级,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印太战略”今后极可能被亚太热点问题捆绑,同时受制于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掣肘。
从字面上看,“印太战略”的最大获益者是印度,这个概念将印度从相对孤立的南亚-印度洋引入亚太,印度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将得到提升。另外,“印太战略”对亚太是一种挤压,意味着美国战略的位移,更注重海权属性。再往远想,“印太战略”或许意味着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中东战略“汇合”。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构想的美国大战略,涵盖欧洲、中东和东亚,三个区域是相对分开的;今后,“印太战略”应该会让中东与西太平洋的联系更紧密。
当下,美国在亚太的核心利益仍是分享这一地区的发展红利,同时防止出现挑战美国霸权的大国。在中东呢?体面地结束反恐战争。特朗普也想结束阿富汗战争,但仓促撤军可能带来更多不稳定,于是,华盛顿早些时候公布的新阿富汗战略不怎么提撤军,而是强调印度的作用,试图借助新德里的力量为自己分忧。美国虽然是超级大国,可毕竟资源有限,加上特朗普钟爱“美国优先”,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才是他真实的想法。
“印太战略”的实施需要重构大国政治的框架,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及东盟都是重要参与方。从军事上说,“印太战略”难免有排他味道,一定程度上是以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搭建的同盟关系为基础,再将印度拉入其中,借助意识形态,构建起更大的网络。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亚太再平衡”还是“印太战略”,总有“历史的幽灵”在游荡。
问题在于,21世纪的亚太或者印太地区并没有“苏联”的存在,简单的敌友划分难以成立。以议题或热点为基础进行分析可能更适当。北约在欧洲的合法性一定意义上来自莫斯科,也就是欧俄之间的对立,尤其是中东欧的北约成员国对俄罗斯的戒惧。
而在亚太乃至印太地区,并没有这样的基础。东盟就不用说了,美韩同盟主要针对朝鲜半岛,而不应外溢到中国或俄罗斯,日本终归是“半主权”国家,澳大利亚远离大陆。从地缘政治框架看,“印太战略”的落实无法彻底排除美国与地区大国的合作。抬升印度的地位可能有助于阿富汗战争早日收尾,却没办法消除朝鲜半岛的危机,如果危机持续不断,美国航母、战机整日云集于此,又如何做到低成本地维护自身的主导权呢?
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亚太地区维持了持续的繁荣,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版图。如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梦想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理应深谙此道,务实合作是中美关系唯一的出路。不能不说,政经分离的结构使亚太地区秩序维持了足够的弹性和回旋空间,域内国家的利益和外交选择多样化,避免了非我即敌的二分法。任何大国要在该地区刷存在感,都必须融入其中,而不是将域内国家的利益工具化。
无论亚太还是印太,概念或许不同,但秩序的逻辑没变。4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亚太秩序正经历结构性变迁,这一秩序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在此过程中,一个愈发清晰的逻辑是:没有中美合作提供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华盛顿的任何战略都难以实现;如果美国能秉持务实态度,那么,亚太新秩序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