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15日06:55 青年参考

分享

    兹德涅克·米勒

    小鼹鼠柯尔特克是几代人的偶像

    柯尔特克同美国宇航员一起遨游太空

    从东欧到全世界、从荧屏到太空,《鼹鼠的故事》超越现实中的种种分歧长盛不衰,不仅是因为其简约形式背后的无穷想象力,也与其秉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

    在只能用黑白电视机收看几个频道的年代,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是许多中国“70后”和“80后”人生启蒙阶段一抹温暖的记忆。正如豆瓣网上的一则影评所言,这部作品“关乎童年记忆,却不只因此得高分。想象力无所不在,老少皆宜,形式简单直接,效果引人入胜。”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部诞生于冷战年代的经典之作源于一项“政治任务”。然而,在原作者兹德涅克·米勒的妙笔下,小鼹鼠柯尔特克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中的分歧;60年时光流逝,全球亿万粉丝对这位来自东欧的虚拟偶像的喜爱却没有褪色。

    布拉格走出国际动画明星

    捷克首都布拉格被誉为艺术和设计之都。1957年,政府委托米勒制作一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本国服装制造业”的动画。这项听起来“脑洞大开”的任务让米勒头痛,但他不想敷衍了事。最开始,他想借鉴美国迪士尼的角色形象,又希望特立独行;可是,当时的苏东国家为抵制西方的影响,不允许迪士尼的作品播放。米勒在为新片选择主角时举棋不定。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一天,米勒在花园里散步时被鼹鼠刨的土堆绊倒,这一跤成了他的灵感来源,一个大眼睛、红鼻子、有十个手指的鼹鼠形象就此诞生。此前,迪士尼动画中从未出现过鼹鼠。很快,在第一部名为《鼹鼠做裤子》的15分钟短片中,小鼹鼠柯尔特克隆重登场,并在动物朋友们帮助下制作了一条有大口袋的裤子,用来存放挖到的宝贝。

    这部电影既满足了捷克官方的要求,又让米勒的才华得以施展。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鼹鼠的故事》一举斩获银狮奖,成为其国际化道路的开端。

    从第二集起,为避免本地语言阻碍作品走向海外,米勒放弃了角色对白,用表情、肢体语言和最简单的口语词汇推动情节发展。为此,他录下了小女儿童稚的笑声,并让她们承担了部分配音任务。他还让女儿们充当第一批观众,以确定作品公映后是否能“圈粉”。

    米勒颇有先见之明。从1968年起,《鼹鼠的故事》成为苏东国家的“国民级”动画。为配合电视台播放,每集的片长设定在5至6分钟。此后半个世纪里,他的作品被80多个国家引进,柯尔特克成为“当今仍有影响力的、少数来自苏东时期的偶像之一”。该系列作品还衍生出图书、游戏、CD和录像带,小鼹鼠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服装、玩具上。

    不同于迪士尼动画中常见的“傻白甜”或神经大条的角色,柯尔特克传递出的是安静、可爱、具有正统观念的形象。“它内心善良,总会在朋友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它经常做错事,但知错就改。即便人们文化背景不同,但基本价值观是相通的。这就是小鼹鼠在这么多国家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排名网站“ranker”撰稿人埃林·麦肯评论道。

    小鼹鼠拥有作者理想化的人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捷克和斯洛伐克同属一个国家。尽管在政治和文化上深受苏联影响,这一时期依然被认为是捷克本土动画产业的黄金时期,涌现了一批动画大师和优秀作品。文化评论家认为,与低龄化的迪士尼动画迥异,捷克动画片在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经常表现出黑色幽默和荒诞的象征性,在多种形式下探索人性和情感的深层次主题。

    兹德涅克·米勒出道后的第一部作品《偷太阳的富翁》就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寓意。这部成人向的动画改编自寓言:一位富翁生了病,有人告诉他,晒太阳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贪婪的富翁便偷走了太阳,把它藏在家,却因过度暴晒而死。米勒承认,《鼹鼠做裤子》赢得的成功和国际声誉促使他调整了路线,开始全心全意制作儿童动画。

    如今看来,米勒真正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或批判色彩。也许正是这种中立的态度,让《鼹鼠的故事》最终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

    捷克的文化主管部门对《鼹鼠》系列曾有异议,差点儿使它未能面世。比如,某位官员的理由是,“鼹鼠是有害动物,把我家的花园刨得乱七八糟”。

    上世纪80年代的捷克电影杂志评论说,《鼹鼠》的主题是认识世界、爱护自然、呵护友情及小小的幽默。《鼹鼠在动物园》一集中,柯尔特克结识了大象、乌龟等很多动物,面对因牙痛流泪不止的狮子,它冒险把病牙从狮口拔出,收获了友谊。而在《鼹鼠和收音机》里,柯尔特克捡到一台收音机,从早到晚播放,把邻居都吵走了,孤单的它意识到错误,挽回了朋友。

    随着时代变迁,作品中反映的具体问题悄然发生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出品的《鼹鼠和城市》里,鼹鼠和朋友的家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鼹鼠的梦》则折射出对人类高度依赖科技的担忧。这些作品表明,米勒为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感到困扰。

    芬兰学者卡塔林·米克洛希的著作《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在谈及《鼹鼠的故事》时写道,动画中没有明确提及,但柯尔特克肯定是“男生”。米勒也曾暗示,小鼹鼠是他理想中的自我,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完美人格。某种意义上,它是个人主义者:友善、合群、朋友众多,却独自生活、独立思考。有人问米勒,鼹鼠为什么不建立家庭?米勒回答:“男人确实需要伴侣,但如果他有妻子,那么故事可能会以争吵结束。”

    世事纷扰,但经典不朽

    2011年11月30日,兹德涅克·米勒在布拉格附近的一家疗养院与世长辞。《鼹鼠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留给世人经典的形象和持久的记忆。

    商人们关注的是这只鼹鼠背后的巨大商机。欧洲经济不景气,以柯尔特克为形象大使的捷克玩具制造业却逆势增长。在布尔诺市,一家专做鼹鼠玩偶的工厂接到了来自25个国家的圣诞节订单;另一家木偶制造商表示,2017年,其在西欧的业务至少会增加35%。

    如此可观的利益甚至引发了版权纠纷。据《纽约时报》报道,米勒生前坚决不同意出售作品的版权,他认为自己创作的小鼹鼠是完美的,不容他人篡改。在遗嘱中,他把公司的股权分给5位直系亲属。最近,受益人之一——他的孙女卡罗琳却打起了官司,声称祖父临终前答应将全部股权留给她。目前,卡罗琳已另起炉灶,自称《鼹鼠的故事》的真正代理人。

    生意场上诸事纷扰、纠纷难断,但普罗大众对小鼹鼠的感情不会发生丝毫改变。卡斯巴·萨兹罗是捷克马萨里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告诉《纽约时报》:“柯尔特克是一代人的偶像,小孩和大人都喜爱它。不管你来自哪个年代,都会被它打动。”

    37岁的奥德·霍杰的回忆颇具代表性:“《鼹鼠》跟那时候的其他节目不一样。如今,我的孩子也很喜欢它,小儿子床上有只鼹鼠玩偶,他每天都抱着它睡觉。”

    在中国,《鼹鼠的故事》同样拥有庞大的粉丝群。捷克驻华大使曾表示,对中国人来说,捷克最出名的形象就是柯尔特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捷克馆内的鼹鼠玩偶被一抢而空。

    柯尔特克大概想不到,它的足迹延伸到了太空。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2011年3月美国宇航局进行的一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宇航员安德鲁·福伊斯特尔把鼹鼠玩偶带进了火箭。安德鲁的岳母来自捷克,他说,此举意在吸引年轻一代关注航天事业。“我们希望柯尔特克激起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将来继续探索外太空,为人类的福祉奋斗。”

    美国驻捷克大使诺曼·埃森说,他曾和9岁的女儿一起观看《鼹鼠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集里,柯尔特克搭乘火箭,降落到孤岛上。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它真的坐上了火箭呢?”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徐静波:我看了江歌被害的案卷(图)
  • 男子超市掌掴孙女被拘,活该!
  • 清廷对生命的重视:朝审制度管窥
  • 青春故事:爱如风,穿过时间的海
  • 又一个豆瓣9.9!这次是你爱的小黄片
  • 控制不住情绪的人,都是游荡的死神
  • 超萌系蛋糕!龙猫黑芝麻戚风蛋糕(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