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23日06:10 新华日报

分享

节日到,宝宝笑。 朱俊杰摄 邓亚民提供

1995年11月20日一早,新版的新华日报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图为拿到报纸的南京街头读者正在高兴地阅读。 程 光摄 辛修勤提供

1985年,《新华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华青年报》特约记者秦九凤在无锡参加报社培训时于太湖鼋头渚留影。 秦九凤提供

新华日报和各兄弟报纸保持着长期的亲密合作,图为1962年,浙江日报社社长于冠西到新华日报访问时与老报人王淮冰等在太湖合影。王小玲提供

1949年7月成立的“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简称“新华之友会”),是党报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也是党联系群众的一条纽带。图为五十年代初“新华之友会”会员在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前合影。 刘光坤提供

1950年4月,南京市建邺区三茅宫,时任新华日报编辑部农村组助理记者的陈恩喜,受报社委派参加动员和疏散难民返乡务农活动,肩扛者为陈恩喜,挑担者为同事花树青。 陈恩喜提供

一九六二年的新华日报印刷车间。 印朝枢提供

201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将迎来80岁的生日。铭记光荣传统,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7月下旬,新华日报面向全社会发起创刊80周年老照片真情大征集活动。四个月来,编辑部收到大量来电、来信和电子邮件,一幅幅永恒的映像,让我们在鎏金的岁月里穿梭、流连、回味、感动……

新华日报老记者陈恩喜寄来一张拍摄于1949年7月的老照片。当时,在南京复刊仅两个多月的新华日报举办了新闻工作人员培训班,60多个年轻人面向镜头,露出自信的笑容。也许他们当时自己也没意识到,正是这些当时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年轻人,在以后的岁月里辛勤耕耘,造就了江苏新闻事业的枝繁叶茂。

陈老提供的另外两张照片,则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解放初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城市秩序,南京市发起了动员和疏散难民返乡务农活动,陈恩喜由报社委派在建邺区三茅宫协助工作,向难民发放光荣返乡证书。照片上,老乡喜气洋洋,领证返乡,国家大定,百姓生活又有了奔头。

“我就是照片上的那个宝宝!”南京市民邓亚民的信件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1956年9月29日,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朱俊杰到街头抓拍反映群众节前生活的照片。两岁的邓亚民在母亲吴惠英怀里啃苹果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记者的目光,于是迅速摁动快门。次日,新华日报3版刊发照片《节日到,宝宝笑》。三天后,吴惠英收到了新华日报寄来的报纸,惊喜万分。上周日,记者来到住在南京市标营4号小区吴惠英的家,虽然已经过去61年,母子两人说起那一幕仍非常激动。吴惠英说,是新华日报的记者给了他们留下母子情深的一个见证。

1963年,淮安农民秦九凤受聘为新华日报特约通讯员,在编辑记者们的培养下,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1985年,他被省人事厅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又被聘为《新华日报》主办的《新华青年报》特约记者。同年,《新华青年报》组织采编人员前往无锡培训,在风景秀丽的鼋头渚,秦九凤拍下了人生第一张彩色照片……

历史上的新华日报多次改版,一代代新华报人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1995年11月20日,新华日报又启动新一轮改版,一大早,散发着浓郁墨香的新华日报亮相街头,正在南京洪武北路和老伴散步的南京造币厂退休工人辛修鹏,捧读报纸,赞不绝口。这一幕,被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拍下,刊登在报社主办的《新闻通讯》上。22年过去了,已经八十高龄的辛老仍记忆犹新,他在报送老照片的同时,也代表广大读者送上了衷心的祝福:希望新华日报在新的时代里,撸起袖子加油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玉梅 涂 珂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陪孩子写作业致郁?外国家长怎么做
  • 搏击手狂殴妻子致死,悲剧本不该发生
  • 乱世奸雄史思明也曾遭遇“间谍门”
  • 散文:月真正的未来与真相是什么
  • 电影不错但别叫它中国版《杀人回忆》
  •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懒?
  • 比基尼美女,冰海跳水,南极到底有多美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