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拆门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画大展终于揭开面纱。
除了著名的北齐娄叡墓壁画,复原墓室搭建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今天完美展现出其气势恢弘,观众进入其间仿佛身临其境,充分领略北齐绘画之美。
11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开幕。本次展览遴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这两个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展品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展览双方共同酝酿策划三年,山西博物院将“心上的宝贝疙瘩”带来上海。而壁画这种文物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可谓是一种挑战,如何将“不可移动”的文物呈现在“可移动”的博物馆空间。此次壁画的展出对于建构博物馆的艺术体系和塑造能力也意义重大。据悉,因复原墓室较窄,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上海博物馆此次采取了现场预约的参观模式。
展览海报
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是两馆合作的结果,作为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山西拥有很多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其中寺观壁画24000多平米,山西博物院院藏1000多平米墓葬壁画,此次来到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有180平米,这些壁画比卷轴绘画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让文物活起来,在壁画保护、修复中山西博物院采取即可整体、又可分块展示的方式,将八、九百年前的文化信息,通过展出呈现在大众面前,也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
复原北朝墓室,当日预约取号观展
“天似穹庐”部分展出的三组北朝壁画分别来自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和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在“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此前报道了11月8日子夜时分,此次展览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件展品《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长3.2米,高3.5米)进入上博的场景,2013年,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取出这一壁画时就没舍得切割,而是整体揭取保护,并在山西博物馆修复收藏。当日,为运送这幅巨幅壁画进入展厅上博在闭馆后拆除南侧玻璃门。
展览现场的《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仅半人高的玻璃之隔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现场,《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被安放在一个层高5米的独立展厅中。上博提供了观众远观壁画上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的足够空间,通过这座两侧有廊相连的庑殿顶三开间门楼,今人可知北魏宫门之概,这也是首次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木结构建筑。与此同时,观众更可以走进壁画,看线条的韵味和门中顾盼相视的女子的形貌衣着细节。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局部)
除了“九原岗”外,此前探班布展时仅见复原墓室搭建雏形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如今完美展现出其气势恢弘,展览期间,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走进墓葬内部参观,但由于进入墓室的甬道较为狭窄,出于文保的考虑,展览现场设计了一条通透的玻璃通道,顶部隐藏LED灯带照明,以便呈现更好的观展效果,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及壁画搬迁保护,是国内复原较大型墓葬壁画结构的一大成功案例。壁画主要分布于甬道、墓顶与墓室。墓顶壁画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层绘天象图,中层为四神图,下层是十二时图。据山西博物院发展部主任梁育军介绍,《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现时因为盗取严重,原地无法保存,采取了整体搬迁实验室修复复原。在修复过程中对于如何复原也做了很多论证,最终制成了和原墓几乎一样的效果。
“水泉梁”复原墓室
通过玻璃隔开的甬道进入“水泉梁”复原墓室,此时观众和壁画之间没有任何物理距离,周身被壁画环绕。北壁的夫妇宴饮图,东壁的鞍马仪仗图,西壁的牛车出行图,以及南壁门洞左右两侧的鼓吹图展现眼前,细心的观众甚至可以看到壁画上盗墓者留下的割盗的线条,但夫妇宴饮图上女主人已经缺失,但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并未做过多修复,这也体现了中国壁画修复的理念,抬头向上,墓顶壁画的四神图和十二生肖图虽距离观众有些距离,但依稀可见。
水泉梁墓室北壁全图
然而,出于文物保护考虑,观众想要真正走入复原墓室并不容易,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上海博物馆此次采取了现场预约的参观模式。每日9时和12时30分,预约在一楼指定地点预约当天上午和下午的参观名额,并凭有效身份证件现场验证,届时需要观众严格按预约时间段,提前5分钟排队等候参观。墓室的展览空间约为7-8个平方,预计每次仅可容纳6人参观。
而展览现场影音室内将播放一段对于壁画发掘和研究情况的视频,不仅排解了等待的时间,更帮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壁画。
娄叡墓或为“画圣”杨子华作品,体现北齐艺术造诣
当大众目光聚集在“水泉梁”复原墓室时,对面玻璃展柜内展出的《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实则更不容错过。东安王娄叡是北齐鲜卑族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墓室中宏伟壮观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杰作,也为北朝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娄叡墓壁画内容丰富,涉及的事物众多,充分体现东安王娄叡骄奢淫逸的生活。画师技艺高超,善于绘画鞍马人物。此次上博展出的壁画被推测为“鞍马游骑图”中的出行场面。画面线条流畅,画中人物或策马扬鞭,或勒缰回首,或驻马凝视.前后呼应.导从有序.人物形神毕肖.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塑造得富有个性。画图中马匹转侧腾跃,扬首缩蹄,翘尾振缨,生机昂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戎马生涯。此次展出画面中,有一匹马在受惊的时候,边奔跑边排便的生动场景恰好可对照上海博物馆一件“西汉八牛储贝器”中马的相似动态,而且此马与韩干的《照夜白》相比,也不逊色,足见画家深人生活.观察人微,技艺精湛,画出了浓厚生活气息。
娄叡墓中排便的马类似韩干的《照夜白》
娄叡墓中排便的马
绘画意义上,娄叡墓壁画中包含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构图,把人物、马匹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此次展出中着白袍者枣红坐骑,右腿前伸,左腿屈向后抬,胸部转向左侧,两耳迎向后听,似窥探动向,听命待发,生动地描绘出一匹机警劲健的战马神态。
娄叡墓壁画中马的造型
在此幅的人物表现上,枣红坐骑上着白袍者驻马回首的紧张神情,衬托了红袍长者信马徐行的态势。画家艺术修养的高深可见一斑。北齐国祚虽短,但绘画却颇有建树。著名画家就有杨子华、曹仲达、展子虔等多人,在北朝画家中也占据优势。其中善画鞍马者,也当首推杨子华,《历代名画记》记杨子华画马夜鸣也是其佐证。比较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娄叡墓壁画体现了杨子华的绘画风格,甚至被学者认为是杨子华所作。
娄叡墓壁画中认为造型
无论娄叡墓壁画出自谁之手,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其单线勾勒、重彩填色的中国画特点十分突出,凹凸明暗的晕染法的运用也相当纯熟。而北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造诣传入隋唐,对后世影响深远。
娄叡墓壁画
宋金元墓室壁画,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山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朝时期山西由北方草原民族统治,这些壁画中也体现出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两者互相融合。经过唐代的大一统,北宋以后狼烟再起,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入金以后山西不再成为边关。为了逃避纷飞的战乱,各民族又一次涌入山西。到了元代,“马上民族”一统中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这个部分的墓葬壁画中大多都会有墓主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往往是当地的士绅、富户。
但在墓室壁画中,也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的走向,上海博物馆展览部此前金靖之特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提到了《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此次在展示的五块壁画中,有三幅是牡丹图,两幅为元代的词:一幅是元好问的词,另一幅是致敬元好问的一首《鹧鸪天》,里面用了张养浩(1270-1329)的名句“无穷名利无穷苦(恨),有限光阴有限身”,来抒发胸中的情感。“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的墓主人姓孟,但元好问是鲜卑族、拓跋氏,但他在金代做官,金代灭亡后他借诗抒发亡国之情。汉族人孟氏的墓葬中也借助了元好问的词,来抒发复国无望的心情。
忻州南呼延村东北壁
而有读者提出,“在该墓葬是元代的,元之前山西属于金朝。孟氏自然生活在元好问之后(元好问也是山西忻州人),虽然孟是汉族人,但他至多是金朝遗民,只能是抒发对金国的亡国之情,为什么会抒发‘宋代灭亡之后’的情呢?”的疑问,金靖之也特别给出了解答:
汉族人孟氏借鲜卑人元好问的诗怀念汉代统治的王朝也是正常的,就当时而言,民族界线并不如现在想象的激烈。就百姓的生活而言,皇城上挂什么旗,并不重要。但孟氏是文人,他的墓室想抒发当时的情感,但抒发之时他并没有在意元好问的身份。
忻州南呼延村西南壁
除此之外,在“人亦黄土”中,宋代《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年少时离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时还营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来生世界。金代的《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和元代中期的《阳泉东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体壁画经修复后共有八块。这两组壁画作品内容较为世俗化,所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有夫妇对坐、备茶、杂剧表演、驮运、马厩等日常画面,旨在营造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来保佑他们的家人安康富庶。
繁峙南关村东北壁
金靖之在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解析展览理念时说,“天似穹庐”、“人亦黄土”两部分的墓室壁画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因为墓主人身份和墓葬风俗的不同,也似北朝和宋金元墓的规制和大小也不同。山西在北宋后并非政治中心,却成为了经济贸易的中心,所以其中有很多豪商,且因为民族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墓葬习俗。相对北朝,宋金元时期多为薄葬。虽唐代的墓多为厚葬,但主要在陕西,山西并不多。所以此次展出的山西壁画没有唐代部分。而展览的两部分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了汉文化融入了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文化后的蜕变和融合。且比起北朝时期恢弘的壁画,宋金元壁画更像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一些生活用具和食物,今天还在山西留存。
平定西关村 东北壁
日常维护、线上展览、讲座研讨,多维度呈现山西壁画
壁画经过了上千年岁月的洗礼,是一种脆弱易损的文物。虽然壁画经揭取保护处理后初步达到了稳定状态,但它们对环境变化依然非常敏感。为了保证此次展览中壁画的安全,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技术团队从展柜的制作、温湿度监控、照明调节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保障。在保证展示效果的同时,根据不同展柜的需求,放置了调湿剂和调湿器,让长期处于山西相对干燥气候中的壁画,到了上海也能安然无恙。
此外,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山西壁画艺术,上海博物馆官网(www.shanghaimuseum.net)还将推出网上展览,虚拟还原相关墓葬壁画的原状,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这些壁画从发现、揭取到保护性修复的全过程,反映珍贵壁画“重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阳泉东村东北壁
展览期间,由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复旦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的“空间、图像、思想——壁画研究的维度和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新书发布会,将于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外,围绕各地出土墓葬壁画艺术及对壁画材料的解读,上博将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举办十几场专题讲座。为了全面展现山西之美,上博“博物馆游艺”项目还将举办“山西古建摄影大赛”、“国宝山西”等各类主题活动,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及上博官方微信平台(公众号:SH-Museum)了解活动详情。
除了著名的北齐娄叡墓壁画,复原墓室搭建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今天完美展现出其气势恢弘,观众进入其间仿佛身临其境,充分领略北齐绘画之美。
11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开幕。本次展览遴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这两个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展品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展览双方共同酝酿策划三年,山西博物院将“心上的宝贝疙瘩”带来上海。而壁画这种文物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可谓是一种挑战,如何将“不可移动”的文物呈现在“可移动”的博物馆空间。此次壁画的展出对于建构博物馆的艺术体系和塑造能力也意义重大。据悉,因复原墓室较窄,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上海博物馆此次采取了现场预约的参观模式。
展览海报
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是两馆合作的结果,作为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山西拥有很多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其中寺观壁画24000多平米,山西博物院院藏1000多平米墓葬壁画,此次来到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有180平米,这些壁画比卷轴绘画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让文物活起来,在壁画保护、修复中山西博物院采取即可整体、又可分块展示的方式,将八、九百年前的文化信息,通过展出呈现在大众面前,也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
复原北朝墓室,当日预约取号观展
“天似穹庐”部分展出的三组北朝壁画分别来自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和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在“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此前报道了11月8日子夜时分,此次展览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件展品《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长3.2米,高3.5米)进入上博的场景,2013年,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取出这一壁画时就没舍得切割,而是整体揭取保护,并在山西博物馆修复收藏。当日,为运送这幅巨幅壁画进入展厅上博在闭馆后拆除南侧玻璃门。
展览现场的《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仅半人高的玻璃之隔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现场,《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被安放在一个层高5米的独立展厅中。上博提供了观众远观壁画上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的足够空间,通过这座两侧有廊相连的庑殿顶三开间门楼,今人可知北魏宫门之概,这也是首次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木结构建筑。与此同时,观众更可以走进壁画,看线条的韵味和门中顾盼相视的女子的形貌衣着细节。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局部)
除了“九原岗”外,此前探班布展时仅见复原墓室搭建雏形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如今完美展现出其气势恢弘,展览期间,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走进墓葬内部参观,但由于进入墓室的甬道较为狭窄,出于文保的考虑,展览现场设计了一条通透的玻璃通道,顶部隐藏LED灯带照明,以便呈现更好的观展效果,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及壁画搬迁保护,是国内复原较大型墓葬壁画结构的一大成功案例。壁画主要分布于甬道、墓顶与墓室。墓顶壁画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层绘天象图,中层为四神图,下层是十二时图。据山西博物院发展部主任梁育军介绍,《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现时因为盗取严重,原地无法保存,采取了整体搬迁实验室修复复原。在修复过程中对于如何复原也做了很多论证,最终制成了和原墓几乎一样的效果。
“水泉梁”复原墓室
通过玻璃隔开的甬道进入“水泉梁”复原墓室,此时观众和壁画之间没有任何物理距离,周身被壁画环绕。北壁的夫妇宴饮图,东壁的鞍马仪仗图,西壁的牛车出行图,以及南壁门洞左右两侧的鼓吹图展现眼前,细心的观众甚至可以看到壁画上盗墓者留下的割盗的线条,但夫妇宴饮图上女主人已经缺失,但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并未做过多修复,这也体现了中国壁画修复的理念,抬头向上,墓顶壁画的四神图和十二生肖图虽距离观众有些距离,但依稀可见。
水泉梁墓室北壁全图
然而,出于文物保护考虑,观众想要真正走入复原墓室并不容易,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上海博物馆此次采取了现场预约的参观模式。每日9时和12时30分,预约在一楼指定地点预约当天上午和下午的参观名额,并凭有效身份证件现场验证,届时需要观众严格按预约时间段,提前5分钟排队等候参观。墓室的展览空间约为7-8个平方,预计每次仅可容纳6人参观。
而展览现场影音室内将播放一段对于壁画发掘和研究情况的视频,不仅排解了等待的时间,更帮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壁画。
娄叡墓或为“画圣”杨子华作品,体现北齐艺术造诣
当大众目光聚集在“水泉梁”复原墓室时,对面玻璃展柜内展出的《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实则更不容错过。东安王娄叡是北齐鲜卑族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墓室中宏伟壮观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杰作,也为北朝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娄叡墓壁画内容丰富,涉及的事物众多,充分体现东安王娄叡骄奢淫逸的生活。画师技艺高超,善于绘画鞍马人物。此次上博展出的壁画被推测为“鞍马游骑图”中的出行场面。画面线条流畅,画中人物或策马扬鞭,或勒缰回首,或驻马凝视.前后呼应.导从有序.人物形神毕肖.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塑造得富有个性。画图中马匹转侧腾跃,扬首缩蹄,翘尾振缨,生机昂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戎马生涯。此次展出画面中,有一匹马在受惊的时候,边奔跑边排便的生动场景恰好可对照上海博物馆一件“西汉八牛储贝器”中马的相似动态,而且此马与韩干的《照夜白》相比,也不逊色,足见画家深人生活.观察人微,技艺精湛,画出了浓厚生活气息。
娄叡墓中排便的马类似韩干的《照夜白》
娄叡墓中排便的马
绘画意义上,娄叡墓壁画中包含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构图,把人物、马匹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此次展出中着白袍者枣红坐骑,右腿前伸,左腿屈向后抬,胸部转向左侧,两耳迎向后听,似窥探动向,听命待发,生动地描绘出一匹机警劲健的战马神态。
娄叡墓壁画中马的造型
在此幅的人物表现上,枣红坐骑上着白袍者驻马回首的紧张神情,衬托了红袍长者信马徐行的态势。画家艺术修养的高深可见一斑。北齐国祚虽短,但绘画却颇有建树。著名画家就有杨子华、曹仲达、展子虔等多人,在北朝画家中也占据优势。其中善画鞍马者,也当首推杨子华,《历代名画记》记杨子华画马夜鸣也是其佐证。比较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娄叡墓壁画体现了杨子华的绘画风格,甚至被学者认为是杨子华所作。
娄叡墓壁画中认为造型
无论娄叡墓壁画出自谁之手,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其单线勾勒、重彩填色的中国画特点十分突出,凹凸明暗的晕染法的运用也相当纯熟。而北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造诣传入隋唐,对后世影响深远。
娄叡墓壁画
宋金元墓室壁画,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山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朝时期山西由北方草原民族统治,这些壁画中也体现出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两者互相融合。经过唐代的大一统,北宋以后狼烟再起,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入金以后山西不再成为边关。为了逃避纷飞的战乱,各民族又一次涌入山西。到了元代,“马上民族”一统中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这个部分的墓葬壁画中大多都会有墓主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往往是当地的士绅、富户。
但在墓室壁画中,也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的走向,上海博物馆展览部此前金靖之特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提到了《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此次在展示的五块壁画中,有三幅是牡丹图,两幅为元代的词:一幅是元好问的词,另一幅是致敬元好问的一首《鹧鸪天》,里面用了张养浩(1270-1329)的名句“无穷名利无穷苦(恨),有限光阴有限身”,来抒发胸中的情感。“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的墓主人姓孟,但元好问是鲜卑族、拓跋氏,但他在金代做官,金代灭亡后他借诗抒发亡国之情。汉族人孟氏的墓葬中也借助了元好问的词,来抒发复国无望的心情。
忻州南呼延村东北壁
而有读者提出,“在该墓葬是元代的,元之前山西属于金朝。孟氏自然生活在元好问之后(元好问也是山西忻州人),虽然孟是汉族人,但他至多是金朝遗民,只能是抒发对金国的亡国之情,为什么会抒发‘宋代灭亡之后’的情呢?”的疑问,金靖之也特别给出了解答:
汉族人孟氏借鲜卑人元好问的诗怀念汉代统治的王朝也是正常的,就当时而言,民族界线并不如现在想象的激烈。就百姓的生活而言,皇城上挂什么旗,并不重要。但孟氏是文人,他的墓室想抒发当时的情感,但抒发之时他并没有在意元好问的身份。
忻州南呼延村西南壁
除此之外,在“人亦黄土”中,宋代《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年少时离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时还营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来生世界。金代的《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和元代中期的《阳泉东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体壁画经修复后共有八块。这两组壁画作品内容较为世俗化,所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有夫妇对坐、备茶、杂剧表演、驮运、马厩等日常画面,旨在营造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来保佑他们的家人安康富庶。
繁峙南关村东北壁
金靖之在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解析展览理念时说,“天似穹庐”、“人亦黄土”两部分的墓室壁画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因为墓主人身份和墓葬风俗的不同,也似北朝和宋金元墓的规制和大小也不同。山西在北宋后并非政治中心,却成为了经济贸易的中心,所以其中有很多豪商,且因为民族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墓葬习俗。相对北朝,宋金元时期多为薄葬。虽唐代的墓多为厚葬,但主要在陕西,山西并不多。所以此次展出的山西壁画没有唐代部分。而展览的两部分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了汉文化融入了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文化后的蜕变和融合。且比起北朝时期恢弘的壁画,宋金元壁画更像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一些生活用具和食物,今天还在山西留存。
平定西关村 东北壁
日常维护、线上展览、讲座研讨,多维度呈现山西壁画
壁画经过了上千年岁月的洗礼,是一种脆弱易损的文物。虽然壁画经揭取保护处理后初步达到了稳定状态,但它们对环境变化依然非常敏感。为了保证此次展览中壁画的安全,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技术团队从展柜的制作、温湿度监控、照明调节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保障。在保证展示效果的同时,根据不同展柜的需求,放置了调湿剂和调湿器,让长期处于山西相对干燥气候中的壁画,到了上海也能安然无恙。
此外,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山西壁画艺术,上海博物馆官网(www.shanghaimuseum.net)还将推出网上展览,虚拟还原相关墓葬壁画的原状,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这些壁画从发现、揭取到保护性修复的全过程,反映珍贵壁画“重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阳泉东村东北壁
展览期间,由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复旦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的“空间、图像、思想——壁画研究的维度和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新书发布会,将于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外,围绕各地出土墓葬壁画艺术及对壁画材料的解读,上博将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举办十几场专题讲座。为了全面展现山西之美,上博“博物馆游艺”项目还将举办“山西古建摄影大赛”、“国宝山西”等各类主题活动,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及上博官方微信平台(公众号:SH-Museum)了解活动详情。
聚焦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