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吨走私穿山甲鳞片,
至少2万只穿山甲惨遭杀戮
......
11月29日,深圳海关召开发布会对外通报,今年7月,该关在深圳盐田港一个申报为进口“空柜”的集装箱中,查获穿山甲鳞片11.9吨,这是中国海关历年来单次查获的最大宗穿山甲鳞片走私案。
深圳海关经过4个多月的侦办,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目前走私犯罪嫌疑人李某君、何某杰已被检察院批准逮捕。深圳海关表示,将进一步强化监管,严厉打击任何走私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走私犯罪行为。
今年7月1日,一个向海关申报为“空柜”的集装箱从深圳盐田港卸船入境,正当该柜办理出闸手续准备入境时,被海关拦截检查。
经过彻底查验发现,卸完箱门口的一百余包货物后,一阵浓烈刺鼻的腐臭味扑鼻而来,箱体内间隙可看到红蓝相间的崭新编织包装袋,与箱门口的货物大相径庭。一名经验丰富的关员判断,箱子里面装的极有可能是动物腐烂物质,于是立即联合检验检疫部门对该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消杀毒处理。随后详细检查发现,除去箱门口176包共计5.1吨木炭,箱内239包红蓝相间的包装袋中的货物疑似穿山甲鳞片,净重达到11.9吨。
7月18日,
经华南野生动物物种鉴定中心
对疑似穿山甲鳞片鉴定:
查获的穿山甲鳞片为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的鳞片,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据濒危动植物保护专家介绍,一只穿山甲身上约有0.4到0.6千克鳞片,走私11.9吨鳞片,这意味着约有2-3万只穿山甲遭到残忍杀戮。
案情重大,深圳海关高度重视,将相关案情及时向上级汇报。7月21日,深圳海关缉私局大鹏分局对该案刑事立案侦查,深圳海关缉私局抽调精干缉私人员成立了专案组。但办案人员一开头就困难重重,查获现场除了一个申报的“空柜”,再无其他线索。
海运货物,一般涉及码头公司、托运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收货人、发货人等多个繁杂的环节和人员。海关缉私人员开展走访、摸排,逐个排除了嫌疑,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收货人与发货人身上。
通过调取的海运数据,缉私警察从一份海运提单信息中发现了一个收货人姓名: “XIA ×HUA”,这显然是中国人名字的拼音,但收、发货人的联系电话均为境外电话。真正的收、发货人是谁?
线索信息极为有限而悬念重重。
这时,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了海关缉私攻坚手段。缉私警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这个拼音姓名为关键点,从海量的各种信息数据里经过反复分析比对,初步筛选出来了几十个与“XIA ×HUA”读音相同的人员,再通过关联本案相关的特征信息,确定了多次去过非洲国家的山东鄄城人夏某华有重大嫌疑。8月24日,侦查员将夏某抓获,案件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但是,经审查发现,夏某年仅二十出头,并不具备操控11.9吨穿山甲鳞片如此大体量商业活动的能力;且其年前便已回国,不具备作案时间。夏某这个线头又断了。
缉私侦查员们另辟蹊径,一手继续梳理夏某华的供述,寻找疑点,另一手开始追踪另一份境外海运数据上留下的申请人信息:“Li ×JUN”。在夏某华的供述笔录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办案人员注意:夏某从非洲回国时,曾将护照借给也在非洲从事毛发收购生意的姐夫窦某波,窦某波将其护照复印了几十份。于是,侦查员们又围绕“Li ×JUN”、 窦某波开展了数据分析。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排查出与窦某家族有密切联系的李某君,而李某君的姓名拼音与那份海运数据上的申请人“Li ×JUN”正好吻合!李某君有重大涉案嫌疑。9月12日,办案民警前往青岛将李某君抓获归案,案件侦破工作至此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11.9吨穿山甲鳞片涉案,触目惊心!
尽管来自境外,但有需求就有市场,
如果不是国内一些人迷信穿山甲鳞片,
不法分子恐怕不会如此疯狂走私。
其实早就有专业人士指出,
穿山甲鳞片成分与人类指甲无异。
所谓“以形补形、吃啥补啥”的说法,
已被证实为伪科学,
拒绝愚昧应从你我做起。
来源 深圳商报
记者 涂竞玉 通讯员 李益 沈志毅
编辑 何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