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扎针!"小杰哇哇大哭起来。针扎在孩子的身上,也疼在了母亲的心里。为了控制血糖,刚满 3 岁的小杰需要每天注射 4 针胰岛素,还要定时做血糖检测,一旦血糖升高,他将随时面临昏迷休克的危险。
小杰的母亲说,前段时间小杰吃火龙果后便红尿,尿液发粘,总口渴而且小便次数增多,她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仅有 3 岁的小杰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日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3 岁男童被确诊患上糖尿病一周前,林海霞突然接到儿子小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老师告诉她小杰尿裤子了。其实 3 岁的小孩偶尔尿裤子这并不稀奇,但却让林海霞感觉异样,因为前段时间她发现小杰吃过火龙果后便红尿,而且尿液发粘。接下来的周末,林海霞没送孩子去幼儿园,她观察小杰总是口渴,而且小便的次数明显增加。
担心问题严重,林海霞夫妻俩赶紧带着小杰到当地的医院检查,经过尿液以及血液的检测,医生告知夫妻俩,小杰患上了糖尿病,必须马上进行治疗。3 岁的儿子患上糖尿病,夫妻俩不知所措。当日下午,林海霞夫妻俩又赶紧带着小杰来到了大连市儿童医院,医生告知小杰的病情比较严重,当日孩子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治疗。
每天注射 4 针胰岛素 定时测血糖在儿童医院的病房内,记者见到了小杰,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两天他已经转到了普通病房。3 岁的小杰长的非常可爱,但受病情的折磨孩子哭闹不停。林海霞说,为了控制血糖,小杰现在每天需要注射 4 针胰岛素,而且还要定时做血糖检测,每天孩子的身上得扎 10 多针。"不要扎针!"小杰哇哇大哭起来。针扎在孩子的身上,也疼在了母亲的心里。
林海霞告诉记者,她们老家在福建,多年前举家搬到大连来,小杰是他们夫妻俩的小儿子。当初为了生二胎,夫妻俩准备了四五年才有了小杰。小杰的出生让林海霞夫妻俩无比高兴,她们给予了小杰太多的期望,如今小杰患病的事实让她们难以接受。"孩子还这么小就承受这么多,将来可怎么办?"面对未来,这一家人似乎陷入了绝望。
高额的治疗费让这家人一筹莫展林海霞说,自小杰住院那天起,她们夫妻俩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孩子治病,但即便是这样,每天的大笔费用也让她们力不从心。记者了解到,由于小杰的户口在外地,所以目前住院的费用以及药物治疗费等都需要自费,即便是今后病情平稳出院回家,小杰也需要终身与胰岛素相伴。
针对小杰的病情,记者也采访了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常波,她告诉记者小杰的病情由于发现的及时,情况还不算太坏。如果发现的晚,孩子有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目前对小杰采取的治疗也很顺利,待病情稳定并且家长能够独立给孩子注射胰岛素和测血糖后,小杰就可以出院回家,但回家后的后续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以及患儿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家长投入很大的精力,同时后续回家后的治疗费用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血糖监测的试纸。
眼下,除了亲戚朋友的帮忙,林海霞夫妻俩也在积极筹款,实在不行他们也只能打算卖房子,可一旦房子卖了,这个属于他们的家也就没了。目前,小杰依旧在大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如果您怜惜这个男孩,想去看望或者资助他可以与之联系。
林海霞:15840968952
工商银行卡:6212263400015581951
开户名:林海霞
专家: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常波"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出现低龄化;应给予糖尿病患儿更多的爱和关注"
儿童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
儿童为什么会得糖尿病?采访中常波主任告诉记者,糖尿病在儿童主要分为 1 型,2 型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主要是 1 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基础上,环境及感染等因素诱发胰岛 β 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胰岛素不足所致。其中病毒感染是重要因素。而 2 型糖尿病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一般都有家族史或肥胖病史。而特殊类型则非常少见。发病都和遗传易感基因有关。记者了解到小杰得的就是 1 型糖尿病。
呼吁:希望全社会对糖尿病患儿给予更多关注和爱记者了解到,儿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与成人糖尿病的症状完全一样。概括起来就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以及消瘦。
常波主任说,大连市儿童医院每年接纳新发糖尿病患儿有二三十例,最小的患者不到 1 岁。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多,而且出现低龄化。由于 1 型糖尿病多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孩子不明原因出现多饮,多尿,尿液发粘,粘脚,夜尿增多或者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出现尿床,多食,消瘦等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发病于儿童期,对患儿以及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其实通过合理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好,还是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的。
"患糖尿病的孩子是胰腺出了问题,胰岛素可以替代它,这就跟近视佩戴眼镜是一样的,都起到了矫正的作用。"常波主任说,有的家长不敢对外说自己的孩子患糖尿病,担心孩子因此失去很多机会。这里有家长自私自卑的想法,也有对孩子多度保护的想法,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对糖尿病的歧视,个别学校会有拒收的情况,糖尿病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医学课题,她也希望通过借助媒体强烈呼吁全社会对糖尿病患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让"糖宝"们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孙熳 摄影记者孙振芳 实习生李鑫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王赋莫恭明任重庆市委常委
- 【 军事 】 中国第三种隐身战机曝光:配双座大弹舱
- 【 财经 】 宰客风波背后:雪乡内外居民收入差10...
- 【 体育 】 专家团展望骑勇大战:第一人之争暗潮涌...
- 【 娱乐 】 2017微博之夜邓超杨幂斩获King&Queen
- 【 科技 】 媒体:朋友圈就是网络秀场 不算隐私
- 【 教育 】 章莹颖案嫌犯被控死刑 审判日期可能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